演员于和伟在饭店吃饭花了334元,老板说抹零收300元,于和伟同意后付了300元。老板想合影,问于和伟行不行,于和伟回应,咱就踏踏实实地吃顿饭呗。嘿,你们说,现在去饭店吃饭能碰到老板主动抹零的可真不多! 于和伟那句“踏踏实实吃顿饭”说得真妙。明星也是普通人,放下筷子谁还不是个食客?老板主动抹零是情分,借着这点情分就要合影反倒成了交易。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的早餐铺,老板娘总会给常客的面里多舀半勺浇头,从来不说破,食客心里暖和,第二天准会再来。 现在很多馆子把生意做得太精明了。菜单上标价98、198,结账时连两块钱的纸巾都单算。有回我在商场餐厅见着更绝的,米饭按碗算钱不说,第二碗开始还涨价。倒是胡同里有家夫妻店,老太太总在客人临走时塞个橘子,“解解腻”,这么做了十几年,儿子接着掌勺还是这个规矩。 那三十四块钱的零头抹去的何止是钱。分明是种老派的人情往来,像旧时茶馆掌柜给熟客留座,像裁缝铺老师傅顺手给扣眼锁个边。这些早已被扫码支付和标准流程取代的温度,突然在某个街角小馆重现时,反倒成了稀罕物。 于和伟拒绝合影的底气来得正好。他要真顺着老板的意思站起来微笑比耶,这顿饭的味道就全变了。好多人说演员架子大,我倒觉得这是对“吃饭”这件事最基本的尊重——在餐桌前,每个人首先都是饥肠辘辘的普通人。 上周在城南烧烤摊见证过更动人的一幕。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发现钱包丢了,老板边烤串边喊:“先吃着,下回顺路再给!”女孩后来专门坐四站地铁回来还钱,还带了同学。这种信任比任何促销活动都拉客源。 其实顾客要的从来不是占那几块钱便宜。小区菜市场那个总抓把小葱放人塑料袋里的大姐,生意总比别家旺。她说得好:“拿我的葱炒我的蛋,香着哩!”果然,她摊位的鸡蛋总最先卖光。 细想那些常青的老字号,秘诀未必在秘方。城西那家三代人经营的面馆,熟客都知道汤可以免费续。有次看见个打工小伙就着免费汤吃了四个馒头,老板愣是给人加了勺肉臊子。后来那小伙带着整工棚的工友来吃,成了最铁的老主顾。 现在满大街都在谈用户体验,数据测算客单价,系统推送优惠券。反倒忘了最原始的经营智慧——把客人当街坊邻居处。于和伟碰到的老板本可以成为一段佳话,若他抹完零只说句“吃好再来”,说不定下回真能等来明星主动合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