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65亿至1.5亿年的侏罗纪时期,第一批鸟类从两足兽脚亚目恐龙中分化出来,它们在白垩纪开始跟传统的恐龙共存。但6600万年前的一场浩劫,势不可当的陨石使得非鸟类恐龙灭绝,而体型娇小又擅长飞行的鸟类幸存了下来。

但这些理论大部分都是推理得来的,因为白垩纪的鸟类化石几乎没有被发现错,但这个过程又是鸟类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因此毁天灭地的陨石也消灭了很多古老的鸟类血统,留下的幸存者才能进化成现代的鸟类。

因此,科学家们总是会好奇,那个时候的鸟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是哪些类鸟动物活了下来?

鸟类的分化

早在1800年代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坚定支持者托马斯·赫胥黎 (Thomas Huxley) 于 1867 年根据鸟类喙部的形状将鸟类分为两大科,并命名为古颚类,比如鸵鸟,和新颚类,比如鸭子。与古颚类不可活动的上颚不同,新颚类的喙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自由移动。

科学家们认为显然新颚类的鸟类比起原始的古颚类,是进化的进步,因为有了可以移动的喙,鸟类梳理毛发、喂食、筑巢和做其他需要灵巧的任务都更得心应手,这显然是一种进步嘛!

理解了这个前提,你就知道接下来要说的鸟类头骨化石为何奇怪了。

Janavis finalidens

随着科研水平的上升,科学家重新对在1990 年代在比利时和荷兰边界附近的一个石灰岩采石场被发现一个可以追溯到6670万年前的鸟类头骨化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么久远之前的鸟类,居然就已经有了可以活动的上颚!

上面说过,科学家们认为古颚类比新颚类原始,新颚类的可活动上颚是从古颚类的那种固定式上颚进化来的。但实际上,在6670万年前,可活动的上颚的存在了,这个时候的鸟类还是现代鸟类的祖先。

这种奇怪的鸟类被名为Janavis finalidens,它们是一种秃鹰大小的鸟类,跟现代的鸟类没有直接的关系,是恐龙末期现代鸟类祖先的近亲。这种居住在水边的鱼鸟,在当时就具有了可以灵活活动的上颚,跟现代的鸭子很像,而且它们还长有满口的尖牙,估计是用以辅助咬住滑溜溜的鱼类。

混杂的血统

至少在这个特性上,传统的鸟类家谱必须重新绘制。

有可能所有的鸟类都是从科学家们所说的“更现代化的上颚”开始的,一些谱系后来才采用“原始”结构。,就是古颚类。

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可能,在科学界还有一种“异端想法”:也许“古代有颚”鸟类与“现代有颚”鸟类不同,是从不同的长尾祖先进化而来的。在那种情况下,这两个群体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可能比科学家认为的要早得多,鸟类的家谱不但还完全改写,还需要疯狂向前推进。

想要找到答案,还需发现更多当时的鸟类化石,才能理解当时鸟类的头骨解剖结构。

生物进化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这块化石证明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当代鸟类头骨的进化方式做出了错误的推断,但这不是坏事,能被打脸就更有研究的意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