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连骂人的话都有些晦涩,令人摸不着头脑。古人大都举止端庄、谈吐儒雅,许多人都好奇古人是怎么骂人的,毕竟用文戡意的词句来骂人也不痛快。 殊不知,古人感到气愤时也会骂人,而且他们骂起人来可以不带一个脏字。在我国历史上,有六句非常有名的脏话,虽然不带一个脏字,但却字字击中要害,极具讽刺意味。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秽语 “竖子不足与谋”这一句话,出处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话说,项羽和刘邦二人之间存在隔阂,为杀了刘邦,项羽摆下鸿门宴邀请刘邦前来赴宴。 危急之时,优柔寡断的项羽无意之间放走了刘邦,可他不知道的是,刘邦早已买通了项羽身边的人,这才有机会逃脱。对此,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气得咬牙切齿,便用 “竖子不足与谋”来形容项羽。 根据史书上的解释,“竖子”指的是 “童仆”、“未经世事的孩子” 、“小子”等,也是对人的鄙称。可见,这句话中虽然没有辱骂人的字眼,没用狠毒的词语,但足以表达出说话人心中的愤怒。 “沐猴而冠”这一成语也是众所周知的,它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句话的故事原型还是项羽。

秦朝末年、社会动乱,受到剥削和压迫的平民百姓同起义军一起进行反抗,秦王朝在众人的抵抗之下分崩离析了。当时,项羽是众起义军中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一个。 有一个叫做韩生的谋士出谋划策,建议项羽趁此机会改朝换代,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王朝,成为继秦始皇之后的开国者。 不过,项羽并未建都称帝,而是延续了周朝时期的分封制,自称为“西楚霸王”。他统率着一同作战的起义军,到江东去建立自己的一番小天地,甚至还将都城建立在了毫不起眼的彭城。 这一番举动令韩生百思而不得其解,实在是无法认同这些行为,于是用“沐猴而冠”来形容项羽的荒谬之举。

“沐猴而冠”是指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实际上是在讽刺项羽为带着王冠的猕猴,只是虚有其表,趁着大好时机不做天下的统治者,简直是愚蠢至极。 相鼠有皮,人则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在前秦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那一时期诗歌兴盛:“相鼠有皮,人则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一句话就是出于在那时形成的《诗经·疾风·相鼠》。 此话从表面来看,大概的意思就是“老鼠都有皮毛,如果人不讲究礼仪,仪容仪表(或衣不附体),那么除了死还能做些什么呢?”主要是用来嘲讽一些品行不端的人,这种人就连老鼠都不如。

字面上虽然比较委婉,但实际上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可谓“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话想必大家应该都听过,为何老鼠会令这么多人厌恶呢? 十二生肖的故事家喻户晓,本来十二生肖排第一的应该是猫的,但是老鼠用极其狡猾的手段抢走了这个位置。因此,它非常令人厌恶,人们也经常用鼠辈来代指丑陋的、狡黠的、令人厌恶的事物或现象。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语冰”和“井底之蛙”两个成语都出自《庄子》,在《庄子集释》中的原文是: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直到现在,这句话也经常运用于各类文章中,专门用来暗讽那些盲目自信、目光短浅而狂妄自大的人。 或许庄子的本意不在于讽刺别人,可能只是想要表达季节变化、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字面意思。在引申之后便极具讽刺意味了,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够用来辱骂他人,并且让人无力反驳。 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出自圣人孔子的《论语·宪问》,原文内容为“幼而不孙弟……老而不死是为贼”,故事大概是讲,原壤岔开着自己的双腿、坐着等待孔子。

孔子见到他以后,便觉得他的行为不符合礼仪,就说他“年幼的时候就已经不讲孝悌;长大了之后,又没有什么成就,真是老而不死的害虫。” 春秋时期,对于礼仪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每个小国都是礼仪之邦,一直都以重礼仪自居,坐着的时候劈开腿,不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裤子,他们一般都是穿的裙子,劈腿而坐会让自身的春光外泄,是一种侮辱和自污的行径,也是因为如此孔子才会出此言,想必是非常气愤的。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句话,出自五代十国后蜀的花蕊夫人徐氏,被记录在她所写的《述国亡诗》中。当时,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吞并了十国中的其他小国。 虽然后蜀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但也难逃赵匡胤的魔爪,只落得个凄惨的下场。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敌对双方的战争中,弱势力占下风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而,令人耻笑的是,后蜀全国十多万士兵不堪一击、向对方投降,甚至王室都成了对方的俘虏。面对此般情形,花蕊夫人徐氏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她写下《述国亡诗》来表达悲愤痛楚的心情。

这首诗甚至让天性傲慢的赵匡胤都动容了,“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讽刺意味十足,诗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在宋国军队还没进城的时候,后蜀的君王就已经竖旗准备投降了,花蕊夫人并不知情。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十四万士兵没有一个愿意为国迎战,对此花蕊夫人深感无力,暗自讽喻这拥有十四万军的蜀国部队,连一个女子都不如。 中华上下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古人写文章也是字斟句酌,就连辱骂人时也具有深刻的内涵,没点文化还真听不懂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