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绿捷这家垄断上海校园配餐市场的企业,陷入舆论漩涡,被立案调查。其持续多年向澳大利亚转移利润的路径,也随之浮出水面。

日供60万份学生餐,沉淀的资金与利润,通过精密的资本架构和交易设计,不断流向其澳大利亚母公司KGF,形成一条横跨中澳的资本输送链条。

上海绿捷的利润,源于校园配餐市场。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企业,如今拥有绝对优势,已覆盖上海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日供餐量达到60万份以上。

仅2025年8月份,绿捷就密集拿下20多个学校的学生餐供应项目,包括华东师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上海市光明中学等名校,中标价格不等,一般小学生每份13元,初中生每份15元。

上图为15元/份的学生餐。图片源于网络。

学生餐采用“先付费后供餐”的模式;60万个学生,每人每月预付400元,让绿捷的账上,常年沉淀着2亿多元的资金。而且,这2亿多元是不需要付息的,融资成本几乎是0。

据凤凰网财经报道,绿捷每份学生餐的综合成本,在6元至8元之间,最高不超过8元;而餐标却高达13元至15元,部分高价学生餐,毛利率甚至超过60%。

早在2017年,绿捷营收就达到5.6亿元,净利润率高达15.7%,远超普通餐饮企业的水平。这样一座“现金奶牛”,自2018年被KGF以1.7亿美元收购后,便成为其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

据悉,KGF有规定,绿捷利润的70%必须转移到澳大利亚。而转移的载体,就是精心设计的三层离岸股权架构。

工商信息显示,上海绿捷的唯一股东是GreenExpress,2018年在香港注册;而这家公司又被纳入KGF的资本体系,最终由新希望家族信托和厚生投资共同掌控,持股比例超84%。

这种红筹模式,不仅隐藏了实际控制权,更搭建起利润转移的合法通道。绿捷的盈利可通过分红、管理费等形式,经香港公司层层向上输送,最终并入澳大利亚KGF的财务报表。

供应链上的关联交易,则成为利润转移的具体抓手。绿捷每年需采购数千吨肉类原料,其中大量流向新希望控股的KGF关联企业,采购价格往往高于市场公允水平。通过高价供应的定价策略,将利润留存于澳大利亚。

在2018年收购完成后,这种操作的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KGF净利润为0.52亿美元,2018年飙升至1.16亿美元。官方也毫不避讳,直言净利润增长得益于“收购上海绿捷”。

非贸易费用支付,进一步放大了利润转移的效应。作为控股子公司,绿捷需向澳大利亚母公司支付品牌授权费、技术服务费等各类费用;而这些费用的定价,往往缺乏充分的市场参照。也是转移利润的方式之一。

绿捷利用学生们预付的2亿多元免息资金,形成沉淀池;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赚取收益。这些收益,也可以通过关联交易或费用分摊等方式流向澳大利亚。

这三条利润转移路径,近年持续畅通。KGF的业绩增长曲线,就是最直接的印证。

2023年至2024年,KGF总收入从18.707亿美元增至2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净利润从3470万美元增至6040万美元,增幅高达74.1%,毛利率也从8.4%扩张至10.6%。

在KGF未披露其他核心资产大幅盈利的情况下,市场普遍认为,绿捷的利润输送是其业绩爆发的关键动力。

日供60万份上海学生餐,最终,70%的利润远流澳大利亚。

这场资本游戏中,校园配餐的公共属性被不断弱化;而隐藏在背后的跨境利润转移,让公众难以看清资本逐利的完整轨迹。

2023年,绿捷在曾因使用问题肉类被行政处罚,2025年又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立案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这条横跨中澳的利润链条,以及利润转移中可能存在的操纵行为,或许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视与规制。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