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家长圈炸了,导火索不是学区房涨价,也不是作业太多,而是——孩子在学校吃的虾仁,臭了,还有虫。

这要放在普通餐馆,顶多算个差评。可这是学校食堂,是每天十几块钱餐费换来的“营养午餐”。孩子们吃出问题,当爹妈的哪能忍?

涉事企业叫“绿捷”,名字听着清新环保,业务也挺“专一”。专门给上海多所学校供餐。按理说,这种企业应该恨不得把“安全”俩字刻脑门上。可人家偏不,操作一套接一套,愣是把家长和舆论都整不会了。

事情是这样的:学生吃了绿捷供应的虾仁后,纷纷反映“一股怪味”,甚至有孩子看到虾里有虫。学校赶紧停用,绿捷也迅速撤回。

但他们的解释亮了:不是虾坏了,是“虾肠子破了,泥沙漏出来”。

好家伙,这锅甩得,连虾都得喊冤:我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听说自己肠子破了会散发“腐臭味”还长虫!

更魔幻的是,官方调查结果来了——这批虾,检测合格。没腐败、没变质、没添加剂、没沙门氏菌,肉眼也没杂质。总之,啥问题没有。

那孩子们闻到的臭味、看到的虫子,难道是集体幻觉?还是学校食堂上演了“惊变30小时”?

调查还坐实了一点:绿捷总经理,确实指示下属“统一口径”,把问题说成泥沙,并且火速销毁了这批虾仁

人,也被警方控制了。

问题来了:既然虾“清清白白”,你急着销毁干啥?还统一话术?这操作,不像“澄清误会”,倒像“毁灭证据”。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还在后头。绿捷的张国华,有个妹妹叫张美华。两人不光是兄妹,还是生意搭档。他们一起投资过好几家公司,其中一家叫“上海品测”——听着陌生?但它干的活可不简单。

品测,是上海多家学校的校服、饮用水检测机构,甚至市监局抽查食品,也用它!

也就是说——哥哥张国华:负责给学校送饭。妹妹张美华:负责检查饭干不干净。

这不叫“产业链闭环”,这是“裁判员兼运动员”,还是亲兄妹组队上岗。孩子们的午餐安全,就这么被一家“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一手包办了。

你说巧不巧,这次出事的虾仁,到底有没有经过“品测”检测?通报没说。但调查组里,上海市卫健委委托的水产品检测服务商,正是品测

这下好了,自查自检,自己查自己人,结果还“一切正常”。这剧本,连《人民的名义》都不敢这么写。

绿捷的“神操作”还不止这些。

它和另一家叫“捷飨”的餐饮公司,曾一起出现在长宁区学校食堂的招标名单上。而“捷飨”的实际控制人,和绿捷的股东是生意伙伴。

这叫啥?招标圈里有个词,叫“围标”——几个人串通好,轮流中标,表面竞争,实则分赃。是不是?我不说。

更绝的是绿捷的背景。它母公司曾被新希望以12亿收购,为啥?招股书显示,2017年,绿捷从每个学生十几块的餐费里,硬是抠出了1330万美元利润。收购后,新希望的毛利率都“蹭蹭涨”。

合着孩子们吃的不是饭,是金饭碗?

还有张国华本人,身家履历也挺“神仙”。供销社出身,搞过饮料厂,现在不做生产,专做“房东”。连闵行区组织部的党建中心,办公地都是他家公司“单一来源”供应的。

啥叫“单一来源”?就是不招标,直接指定你。这待遇,比米其林餐厅还硬。

最让人心酸的,不是虾有虫,而是——现在上海家长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吃上西贝的预制菜。

你品,你细品。西贝是什么?餐馆。餐馆的食品安全标准,居然比学校食堂还让人放心。这不叫进步,这叫倒退。

绿捷事后发了个两行字的道歉:“很抱歉,会改进。”

简洁是简洁了,但总让人想起某位“超级巨星”的经典语录——“我的很大,你忍一下。”

现在家长想说的可能是:“你的虾很臭,我们忍不了了。”

校园食品安全,不是生意,是底线。

你可以赚点钱,但不能从孩子的嘴里抠利润;你可以搞点关系,但不能把检测权、供应权、监管权全攥在一家人手里。

这次虾仁事件,表面看是“个别企业作妖”,背后却是监管缺位、利益勾连、问责滞后的典型缩影。

教育部说“任务依旧艰巨”,这话没毛病。但艰巨的不是查,而是——敢不敢动真格,能不能斩断那些看不见的手。

否则,下次孩子们吃到的,可能就不只是“泥沙”,而是彻底凉透的希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