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总是带着一丝神秘。
它有大理、丽江的诗意,也有隐秘而危险的存在——哀牢山,悬崖峭壁间,瘴气弥漫,让人望而却步。还有盐津,这座以“最窄城市”闻名的奇景小城。
登上盐津最高的观景台吊钟岩,四周群山环抱,山风翻涌,仿佛有一股难以言说的力量在涌动。这一刻,我不由想起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片中寻找外星人的终点,正是落在西南大山之间。
不过这次,我们并不是去找外星人,而是去探访当地两个神秘的地方——一条贴着悬崖而行的挂壁小路,当地人至今仍在行走;还有僰人悬棺,那些高悬崖壁之上的棺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01豆沙关古镇,藏着千古未解之谜
要找到这两个地方,我们要先到位于盐津县西南部的豆沙关古镇。
豆沙关位于滇东北、川滇交界处,自古就是“蜀入滇”的第一险关,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朝着关河上游行进,豆沙关距盐津县城仅二十余公里,车程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一路行驶在狭窄的路上,左侧是潺潺流淌的关河,右侧是耸立的山体,还没抵达豆沙关,已能切身感受到这条险关的压迫感。

下车后我们一路步行到古镇尽头,一座断壁山猛然横亘眼前。
眼尖的我已经捕捉到悬棺的位置——它们嵌在绝壁半腰的岩石裂隙中,但肉眼看去依旧模糊不清。我所站的位置竖着一台投币望远镜,扫码后发现设备早已离线。

不过没关系,我们带来了无人机。
2015年,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曾组织探险队,记录下这里共有11具棺木,依岩壁缝隙而置[1]。而如今,从无人机的视角来看,大约还能辨认出六座较为完整的悬棺,有的盖子已缺失,周围散落着的,则是早已破损、散架的木板残片。

在中国大陆,最晚的悬棺葬记载出现在云南昭通盐津的豆沙关[2]。官方介绍称,僰人原为西南八夷之一,明末战乱,他们为避祸四散迁徙,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绝壁上的悬棺,成为未解的遗迹。

当地一位大哥说,他从小就知道悬棺的存在,但没人能解释它们是怎么放上去的。
有几种流传的说法,一种是“升置说”,在崖下用绞车提升,再借助上方滑轮和洞口人力,将棺木像吊装工程一样拉进洞穴。

一种是“水位说”,认为古时水位更高,靠水运安放;还有“栈道说”,古人在悬崖凿孔插桩,搭建临时木栈道,再沿着栈道搬运棺木。
悬棺究竟如何置入绝壁?考古学家们争论了数十年,至今仍没有定论,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答案依旧悬而未解。
我们继续走进收费的五尺道景区。虽然没再发现新的悬棺,但景区修了一个观景台,正对着崖壁,角度更佳。只是隔着关河,肉眼依然难以看清,其实和在景区入口处看到的差别并不大。
景区脚下,就是两千年前的“高速路”遗迹——秦五尺道。这条从宜宾经石门关到昭通的入滇通道修建于秦代,如今仍保留约350米,宽1.7米,是全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五尺道[3]。

再往里走,还能看到“五道并行”的奇观: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从豆沙关古镇并肩延伸至远方。此情此景,不难理解这里为何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悬崖边,生生劈开一条路
回到古镇小作休整,顺便打听悬崖边的挂壁小路位置,当地人脱口而出:“那不就是堰沟嘛。”
堰沟是当地人的说法,它还有个正式名字——石门大堰。原本是豆沙关集镇的饮水沟渠,为了解决用水问题而修建,如今却成了村民进出的近路。小路宽不足一米,右侧紧贴崖壁,左侧毫无防护,脚下就是万丈悬崖。

在当地人的带路下,我们找到了挂壁小路的山下入口——正对着悬棺所在的崖壁。
挂壁小路位于崖壁半山腰,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先爬上去才能找到它。起初全是陡峭山路,走了一段才出现台阶,但爬起来依旧没轻松多少。随着我们不断攀爬,对面悬棺所在的崖壁渐渐显现,我们已爬到与上午无人机飞行位置相近的高度。

此时我的心率飙到180,“城市漫游”瞬间升级成了“户外越野”。
我们继续往上,却始终看不到尽头,心里渐渐忐忑。正当以为要无功而返时,挂壁小路终于出现在眼前。我试着往前走了一段,但视线无遮无挡,脚下就是悬崖,恐高的我顿时腿软,再也走不动了。
同事老李径直走了进去,身影很快隐没在崖壁深处。那一刻我心头涌起几分担忧,直到十多分钟后,他才带着相机返回。

这就是老李发回的“前线视角”:路极其狭窄,头顶几乎抵着岩壁,只能弯腰前行;右侧内壁最低不过1.5米,背着设备走更是格外吃力。但他说,风景确实壮观——上午只能远远一瞥的“五道并行”,如今在高处俯瞰,尽显磅礴气势。
无人机视野则更为开阔,清晰可见挂壁小路通向远处一个村落。它与悬棺所在的崖壁遥相呼应:让人既惊叹于古人如何把棺木安放到绝壁之上,也难以想象,当地人又是怎样在悬崖边硬生生凿出一条路。

为什么非要走这条危险的路?当地人告诉我们:“公路太远,挂壁小路更近,不抄近道的话,一天都浪费在路程上了。”
如今,在盐津的高山上,依旧住着许多人。此前,在吊钟岩观景台遇见的苗族大姐告诉我们,虽然有人搬去了新区,但留在山上的依然不少,回一趟家都要走很久的山路。

我们走得发抖,他们却早已习以为常。比起洪涝、泥石流,这里更难的是路。
千年古镇,不灭的淳朴与热情
下山后,我们终于能好好逛下古镇。
这里早在唐宋时期便设有关口,后来改名为豆沙关。如今所见的豆沙关古镇,是在2006年地震之后重建而成[4]。乍一看,它和许多古镇并无太大区别。

可一旦拐进小巷,就会发现这里少了热门古镇常见的商业气息,没有满街的铁板大鱿鱼、章鱼小丸子、烤肠“三件套”,反倒多了几分日常的烟火气。
当地人依旧在这里生活——有人开旅馆,有人开饭馆,有人经营杂货铺;也有人什么店都没开,只是单纯住在这儿。大门敞开着,路过时还能瞥见客厅里有人正悠闲地歇着、看电视。

中午时分,我们走进古镇一家小馆子,点了两菜一汤:凉拌苦瓜15元,泡椒肉丝25元,三鲜汤28元。古镇的物价并没有想象中贵。

凉拌苦瓜入口脆爽,除了苦,还有一股清香。老板特意解释,秘方在于麻油——是她家自制的纯天然麻油;泡椒肉丝酸辣开胃;最重要的是,菜都是门口灶台现炒的,热气腾腾,带着十足的锅气。
古镇上的人淳朴又热情。像这家小馆,每到夏日,都会给游客免费供应用料充足,清甜解渴的绿豆汤。

盐津人均“e人”的含金量,即便在乡镇也不打折扣。小馆里的一群“小孩哥”一见到相机就围了过来,叽叽喳喳个不停。他们给我们分完芒果,转头桌上又多了四个梨。
从小孩到大人,他们身上都流露出一种共同的气质:乐观、爽朗,还有一种不慌不忙的闲适。
这里仿佛一个世外桃源。到了盐津的第四天,我们从盐津北站离开。这座小城与外界的公共交通方式,除了大巴,就只剩下一天一趟的绿皮慢火车。
从外表上看,盐津北站就像一栋普通居民楼,只在楼梯处挂着一块蓝色指示牌,指引着进站口——得爬上几层楼。

这里没有检票口,候车室外只贴着一张简单的开关站时间——车站每天只在11点到16点开放。在12306上买不到盐津北站的车票,不过也无妨,直接上车补票就行。

临近发车时,工作人员终于出现,推开候车室通往站台的门,提醒我们火车即将进站。
车厢里人不多,安静得只剩铁轨的节奏,我们随意找了个位置坐下。列车时而钻入隧道,时而呼啸而出,窗外的黑暗总在一瞬间被明亮取代。

正如盐津,大山遮不住它的温热,闭塞的环境也并没有让盐津人局促,反而淬炼出他们面对生活从容而乐观的姿态。
参考资料:
[1] 余腾松, 刘宏, & 吉学平. (2018). 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悬棺葬调查简报. 收藏, 2.
[2] 吉学平. (2020). 我国学者首次开展昭通等地悬棺人群古DNA测序. 云南考古. Retrieved 18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yFQQbPY91-KrcNw8M1Dm2g.
[3] 云南网. (2024). 昭通豆沙关五尺道景区: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故事. Retrieved 18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9/20/033237154.shtml.
[4] 云南档案网.(2025). 跟着档案看云南——昭通篇 |豆沙关:千年古道上的文明印记. Retrieved 18 September 2025 from http://www.ynda.yn.gov.cn/html/2025/shiliaoyanjiu_0528/1006915.html.
策划 | 小张
分镜 | 小张
出镜 | 小张 逸轩
设计 | 卜卜脆
动效 | 卜卜脆
剪辑 | 兵线俊塔了
摄影 | 逸轩
作者:在悬崖栈道腿软的城市漫游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