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明显恐惧了

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明显恐惧了

世人皆知,在中国古代最为残酷的死刑莫过于凌迟,又称千刀万剐。一个人被慢慢割去身上的肉,直至死亡,这种痛苦令人不寒而栗。然而在光绪年间,竟有一位举人、候补知县,在京城菜市口受此酷刑。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举人在受刑时的照片至今仍留存于世。照片中的他,面向人群,眼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他就是王维勤,一个本该前程似锦的读书人,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又是什么样的罪行,让他不得不以这般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

一、权势滔天的举人

清朝末年的抚宁县,王家可谓是一手遮天的存在。说起王维勤,当地百姓无不闻风丧胆。这位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中举人的读书人,不仅是周各庄的地头蛇,更是手握重权的候补知县。

要说王维勤的权势,还得从他们王家说起。王家祖上便是当地望族,到了王维勤这一代更是如日中天。他的兄长王维恂是廪生出身,不仅每月能从朝廷领取补贴,还担任着周各庄青苗会的会首。青苗会本是保护农田的组织,却被王家兄弟当成了敛财的工具。

王维勤的弟弟在抚宁县当捕役,他那在北京八旗中学当司事的长子,更是为王家在京城铺就了一条关系网。一家人占据要职,盘根错节,让王维勤在地方上更是为所欲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山海关外局势动荡。这场国难却成了王维勤攫取更大权力的机会。当时山海关外票匪横行,抚宁知县为剿匪需要,将团练的重任交给了与他交好的王维勤。

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明显恐惧了

这一任命让王维勤如虎添翼。他不仅与英军搭上了线,还获得了调动兵丁的权力。在周各庄,但凡王维勤看中的财物,无人敢说个"不"字。他先是以青苗会的名义敲诈勒索,后又假借剿匪之名侵吞他人家产。

那时的王维勤,在抚宁县几乎可以横着走。每月初一十五,前来巴结的官员商贾络绎不绝。他在自家宅院里搭起了戏台,常常宴请当地权贵,俨然一副土皇帝的派头。

王维勤还在周各庄修建了一座气派的宅院,光是门楼就高达三丈,朱漆大门上的门环足有碗口粗细。宅院四周花园遍植,亭台楼阁,假山水池,豪华程度远超一般举人的家资。

正当王维勤春风得意之时,一桩命案却打破了他的美梦。这个在周各庄呼风唤雨的举人,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弱女子的血案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位举人即将走上一条不归路,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位叫马氏的农家妇女说起...

二、一步错,步步错

1899年的一个夏日,周各庄的街巷里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哭喊。那是李家的儿媳马氏,在王维勤的宅院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一声哭喊,不仅打破了周各庄的宁静,更是揭开了王维勤走向末路的序幕。

事情要从李家的一场灾祸说起。那年七月,一场暴雨过后,李家的猪圈倒塌了。几头肥猪逃了出来,在村里横冲直撞,啃食了不少庄稼。这本是一桩小事,却被王维勤抓住了把柄。

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明显恐惧了

王维勤指使他的兄长王维恂,以青苗会会首的名义强行抓走了李家的猪,并在观音庙前将猪宰杀分食。等李家得到消息赶来时,猪肉早已分得一干二净。不仅如此,王维勤还要李家缴纳巨额罚款。

李家自是不服,拒不缴纳。王维勤便让兄长写了呈文,盖上自己的官印,送到县衙。不多时,捕快便将李际昌抓进了大牢,打得皮开肉绽。

就在这时,李际昌的儿媳马氏前来求情。这位年轻的农家妇人,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怎样的命运。王维勤见马氏姿色尚佳,竟起了歹念,对其动起手来。马氏在绝望之际,抓起桌上的剪刀,当场自尽。

马氏的死在周各庄掀起了轩然大波。李家将此事告到官府,要求严惩凶手。王维勤为平息事态,提出愿出一千七百吊钱为马氏治丧。李家则要求王维勤为马氏立碑,并以儿子身份披麻戴孝。

王维勤嫌失面子,又加了七百吊钱,只应下立碑一事。可到了出殡那天,立起的却是块无字碑。这无字碑就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打在了李家的脸上。

李家继续告状,王维勤也开始反击。他先是给李家扣上了"青苗会匪"的帽子,后又污蔑李家与票匪勾结。一来二去,两家的仇怨越结越深。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不是金钱能够摆平的了。王维勤深知,只要李家还在,这桩命案就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刀。于是,这位举人做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决定——他要将李家满门抄斩!

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明显恐惧了

一个读书人,一个本该明礼守法的举人,就这样在贪欲和权势的驱使下,一步错、步步错,最终酿成了一桩灭门惨案。而这场血案,也将他推向了无法回头的深渊...

三、冤魂索命

灭门惨案之后,周各庄的夜晚变得格外阴森。村民们议论纷纷,说王举人府上每到夜深人静时,总能听见凄厉的哭声。更有人说,在王宅后院的枯井边,常常能看见几个小孩子的身影。

那些被杀害的李家六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四岁,最小的才五岁。村里的老人说,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死得太惨,魂魄无处安息,只能日日夜夜在王家宅院游荡。

王维勤从此夜不成寐,每到深夜就被噩梦惊醒。府上的下人私下传言,说老爷总是在半夜惊叫着醒来,嘴里不停地喊着:"不要过来!不要过来!"几个月下来,这位曾经趾高气扬的举人消瘦了许多,面色灰暗,整个人苍老了十几岁。

周各庄的村民们开始躲着王家的人走。当年那些曾经巴结讨好王维勤的乡绅,也纷纷避而远之。就连王家请戏班子唱戏时,也总是找不到几个看客。人们都说,王家戏台下坐满了李家的冤魂,谁敢去凑这个热闹?

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明显恐惧了

而在村子的另一头,李家的老宅成了一片废墟。往日热闹的院落如今杂草丛生,墙上的对联早已褪色。村里人路过这里时,总是快步走过,生怕见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唯有小李马氏,这个在灭门惨案中侥幸逃生的媳妇,四处奔走申冤。她化装改扮,躲避王维勤派来的杀手。有时装作乞丐,有时扮作货郎,一路从抚宁县走到京城,只为替死去的家人讨一个公道。

这时的王维勤,已经无心打理自己的"地盘"。他开始疯狂地烧香拜佛,在家中供奉了十八尊佛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大摆斋席,请和尚来家里诵经超度。可无论他如何做法事,那些不散的阴魂始终萦绕在王家上空。

村里有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曾亲眼看见王维勤在深夜独自一人站在后院,对着空无一人的黑暗说话。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后院的地上写满了"饶命"二字。从此,关于王举人疯魔的传言在周各庄越传越广。

正当王维勤被这些"冤魂"折磨得不成人形时,一个更大的麻烦正在京城酝酿。小李马氏的状纸终于递到了朝廷重臣的案头,而这位大臣,正是慈禧太后的亲戚...

四、命运转折

光绪三十年(1904年)初春,京城内外突然传出一个轰动性的消息:慈禧太后的亲戚、事务大臣叶赫那拉·那桐,要亲自审理一起离奇的命案。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当时无人能想到,这竟是一个地方举人的末日来临。

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明显恐惧了

那桐在接到小李马氏的状纸后,立即派人前往抚宁县调查。调查人员刚到周各庄,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一个小小的乡村,竟有如此豪华的宅院。王维勤家的门楼足有三层高,朱漆大门上的铜环擦得锃亮,府内更是红墙绿瓦,亭台楼榭一应俱全。

这哪里像是一个举人的家业?那桐当即下令,将王维勤及其族人带到京城审问。审讯过程中,王家的诸多劣迹被一一揭露。不仅有灭门案的罪证,还牵扯出了与英军勾结、假借剿匪敛财等多桩案件。

更令朝廷震怒的是,王维勤竟然私自铸造了铜印,假冒官府文书。这在当时可是重罪,光是这一条就足以要了他的性命。那桐在审案时拍案而起,厉声质问:"你一介举人,何来如此胆量?"

此时的王维勤已经不复往日的威风。他跪在堂下,连连叩头求饶。可是证据确凿,容不得他狡辩。那桐当堂下令,严惩王维勤及其同党。

消息传回抚宁县,昔日依附于王家的那些官员纷纷倒戈。他们争相向官府检举王维勤的罪行,生怕自己也被牵连其中。就连王维勤平日最信任的家仆,也站出来作证,详细讲述了当年灭门案的经过。

那桐将审讯记录呈交朝廷,御史大夫们看后无不义愤填膺。其中一位御史在奏折中写道:"此等蛇蝎之徒,留之何用?应依律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慈禧太后看过奏折后龙颜大怒,当即批下朱批:"王维勤罪大恶极,着即处以凌迟,并将其家产抄没入官,以慰李氏冤魂。"

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明显恐惧了

就这样,一纸圣旨决定了王维勤的命运。这位曾经在抚宁县呼风唤雨的举人,即将在京城菜市口接受最残酷的处决。而此时的王维勤,已被关押在京城大牢中,等待着最后的审判...

五、最后的结局

1904年5月初的一个清晨,北京城里突然涌现出大批民众,他们都在往一个方向涌去——菜市口。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一场不同寻常的行刑,即将在这里上演。

天还未大亮,菜市口四周就已经围满了人。有赶早来卖菜的农夫,有路过的商贾,还有特意前来看热闹的百姓。人们交头接耳,都在议论这个即将受凌迟之刑的举人老爷。

辰时刚过,一阵锣声响起。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几名官差押着一个衣衫褴褛的犯人走来。谁能想到,这个蓬头垢面的囚犯,就是曾经呼风唤雨的举人王维勤?

当行刑官宣读完圣旨,刽子手上前脱去王维勤的囚衣。此时的王维勤已是面无人色,双腿发软,需要两边的衙役搀扶才能站稳。这时,一个拿着相机的洋人挤到了前排,将这历史性的一刻永远定格。

刽子手手起刀落,第一刀割在胸口。鲜血顿时涌出,王维勤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举人,此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血肉一片片剜去。

1904年,王维勤被活剐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明显恐惧了

据当时在场的一位老者后来回忆,王维勤在临死前突然大喊:"我该死!李家冤魂饶命!"这一声呐喊,传遍了整个菜市口,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寒而栗。

行刑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当最后一刀落下时,王维勤早已气绝身亡。他的尸首被挂在菜市口示众三日,以儆效尤。这是清朝在京城行凌迟之刑的最后一案。

就在王维勤伏法的第二年,清廷颁布上谕,正式废除了这项存在了数百年的酷刑。一个时代就此落幕,而王维勤的故事,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后见证。

当消息传回抚宁县时,周各庄的百姓争相来到李家故居上香。人们说,从那天起,李家老宅的哭声消失了,连王家大院的夜晚也不再听见孩子们的嬉笑声。

小李马氏在王维勤伏法后,带着满门冤魂得到昭雪的消息,重回周各庄。她用朝廷赔偿的银两,在李家老宅的废墟上建了一座祠堂。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族人来此祭拜。

多年后,当地人依然会讲起这个故事。一个手握权势的举人,如何在一步步的贪婪中走向毁灭。而那张定格了他临终时刻的照片,也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