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大争之世,它违逆朝纲,诸侯征伐,它衰败残破,北人失去希望,纷纷往南定居。但就是这样一个乱世,却成为了一个“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两汉奉为经典的儒学地位动摇,玄学逐渐兴起。女性的地位不再像以往那样低下,她们走出闺房,拿起书卷,与风流名士谈笑古今。这其中便有“书圣”王羲之的启蒙教师,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女书法家——卫夫人。 卫夫人,本名卫铄,字茂漪,祖籍山西安邑(今夏县)。卫夫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亦是一个书法世家。她的祖辈卫觊、卫瓘、卫恒皆为当时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 诗圣杜甫有诗云:学书先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人韦续也高度赞扬过卫夫人的书法:卫夫人书,如插花美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卫夫人自幼学习书法,除了怡养心性以外,书法更是卫氏家族的一种为官、治家的精神支柱。延续家族的使命,也是卫夫人用心学习书法的原因。坊间曾传出过卫夫人因钻研书法入了神,将下人送来的饼蘸着墨汁吃完了的轶闻。故事真假模糊不清,但足以看出卫夫人对书法的热爱与投入,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得这位女子手中的紫毫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她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书法家,汲取之前历代书法大家之长处,为后世书法家(尤其是女性书法家)开辟了先河,她的作品,除了极尽的美感与风骨,更是激励着后代的每一位女性突破封建伦理的桎梏。 作为书法家,卫夫人流传至今的作品主要有《与释某书》法帖、《名姬帖》、《卫氏和南帖》。还有唯一一篇价值极高的书法理论著作《笔阵图》。

当然,卫夫人的另一个身份更为大家熟知,作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之一,她可谓是将毕生经验都传给了她这位外甥加学生。 作为一个理论经验与实践经验都称得上上上等的书法大家,卫夫人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教给王羲之习得一手好字那样浅显,她要做的是让年仅7岁的王羲之发自内心地去热爱书法艺术,要激发出他身上的艺术基因,作为安邑卫氏与琅琊王氏的孩子,卫夫人要让他担负起家族的使命。 卫夫人何其聪慧,自然懂得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为了让王羲之感受“一”字的力量,她带着他来到广阔的平原,看着遥远而平整的地平线,看着天空上的云沿着地平线整齐排开;为了写好“中”字最后一笔的竖,卫夫人带着王羲之来到深山,身上绑着藤条向上攀爬,藤条坚韧强硬,感受这股大自然的力量。今时今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卫夫人不仅是王羲之书法方面的启蒙老师,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老师。 唐人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里写道:“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

卫夫人少年时嫁与江州太守李矩,儿子李充官至中书郎。李充年少时丧父,卫夫人便带着儿子投奔到自己妹妹那里,也就是王羲之的家中。卫夫人早年丧夫,而她妹妹的丈夫(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因战事失踪,下落不明。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卫夫人姐妹俩用超乎常人的毅力,相互扶持,为家族,为全中国培养出了绝无仅有的书法天才。 东晋穆公永和五年(349)十一月十三日,这是令我国书法界黯然失色、悲痛欲绝的一天。七十八岁的卫夫人,松开了紧握在手中的紫毫笔,与世长辞。

回顾卫夫人的一生,七十八年的漫长岁月几乎都与书法紧密相连。家中先辈留给她热爱书法的基因,是她生命的基点。她将对书法的见解,对生命的领悟全部融于一方浓墨、一张宣纸之中。 卫夫人去世时,王羲之四十七岁。姨母过世的消息,把这位看过太多生死离别的王右军彻底击垮了。足足一个时辰,他才从悲痛中慢慢清醒。他唤来下人备好纸笔,他要用他的方式来缅怀至亲,“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这便是著名的《姨母帖》。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澈冬澈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