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三伏天这“大火炉”说来就来啦!今年 7 月 20 日正式入伏,最近是不是热得大家直冒汗,感觉像被放进蒸笼里一样?

今年三伏天,有点“怪”!快来看看咋回事

你还别说,今年这三伏天,那可有点特别!时间短不说,来的日子还晚。从 7 月 20 日开始,到 8 月 18 日结束,拢共就 30 天。以前动不动就是 40 天的“超长待机版”三伏天,相比之下,今年算是“短小精悍”那一挂的。初伏从 7 月 20 日到 7 月 29 日,中伏从 7 月 30 日到 8 月 8 日,末伏从 8 月 9 日到 8 月 18 日,每段都是 10 天。在近十年里,30 天的三伏天可不多见。虽说时间短了,可别就觉着能凉快,那热量攒得足足的,暑气一点没少!

今年三伏天,有点“怪”!快来看看咋回事

这三伏天的日子是咋算出来的呢?老祖宗留下句话:“夏至三庚便入伏。”啥意思呢?就是从夏至那天开始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入伏了。今年夏至是 6 月 21 日,第一个庚日是 7 月 1 日,第三个庚日就是 7 月 20 日,所以这天就正式入伏啦。那中伏和末伏咋算呢?这就得看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今年巧了,正好 4 个庚日,所以中伏就只有 10 天。末伏呢,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今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 8 月 9 日,末伏就从这天走起。听着是不是有点绕?其实就是老祖宗总结的规律,算起来那是明明白白、有板有眼的。

今年三伏天,有点“怪”!快来看看咋回事

今年三伏天到底有啥特点呢?首先,入伏时间晚。往年三伏天大多在 7 月 11 日到 7 月 16 日就开始了,今年直接推到 7 月 20 日,晚了整整一周。民间有个说法:“早入伏冷飕飕,晚入伏旱死牛。”晚入伏是不是真就热得离谱呢?从科学角度看,还真有点道理。晚入伏意味着前期热量攒得多,太阳像个大火球,晒得久,地面热得跟大火炉似的,热气散都散不下去。再加上副热带高压稳稳地盘踞着,空气热得发烫,雨水还少,可不就又热又干。数据显示,晚入伏的年份,全国好多地方高温天数通常会增加 10%以上,像华北、华东地区尤其明显。

今年三伏天,有点“怪”!快来看看咋回事

再讲讲“母伏”这事儿。今年 7 月 20 日入伏,农历是六月二十六,是双数日子,所以叫“母伏”。老话说:“公伏凶,母伏爽。”这里的“爽”可不是凉快的意思,而是说母伏期间雨水可能会多一点,空气湿润些,温度不至于高得太夸张。从体感上来说,湿热确实比干热稍微好受点。气象数据也能证明,母伏年份,南方地区降雨量通常比公伏年份多 5%到 10%。不过,湿热也有麻烦,衣服老是晾不干,家里感觉黏糊糊的,得防着霉菌到处滋生。

还有个特点叫“秋包伏”。今年立秋是 8 月 7 日,末伏从 8 月 9 日开始,正好在立秋之后。立秋了,可暑气还没消散,太阳还是那么毒,热量还在地面上不断积攒。这时候就容易碰到“秋老虎”,立秋之后还热得跟夏天似的。气象记录显示,秋包伏年份,8 月中旬全国平均气温比非秋包伏年份高 1 到 2 摄氏度。特别是南方城市,像杭州、长沙,8 月还能热到 35 度以上,热得人只想躲在空调房里不出来。

今年三伏天,有点“怪”!快来看看咋回事

三伏天这么热,跟大气候的影响脱不了干系。就比如说厄尔尼诺现象,一旦出现,全球气温就容易偏高,降雨分布也变得乱七八糟。2023 年就是厄尔尼诺年,全国好多地方高温纪录都被打破了,上海甚至热到 40 度,创下了 140 年来的纪录!今年虽说厄尔尼诺现象减弱了,可气候专家预测,全球变暖的趋势还在,出现极端高温的可能性还是不小。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比上世纪高了 0.8 度,热浪天数明显增加。看来,这热是真的热,想凉快怕是不太容易咯!

不过话说回来,今年这三伏天,热归热,但也有不少乐趣。想象一下,抱着大西瓜,一勺接一勺,吃得那叫一个爽;待在空调房里,冷风一吹,浑身舒坦;再约上三五好友,喝点冰啤酒,聊聊家长里短。热虽然挡不住,但咱可以用智慧和好心情过好每一天。你说今年这三伏天会不会热出新高度?还是雨水多点,让大家凉快凉快?快来留言聊聊,你家那边的三伏天是啥样的!

今年三伏天,有点“怪”!快来看看咋回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