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的时候,由于外戚和宦官的乱政,导致东汉的政治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而由于此时天灾的频发,大量百姓的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冲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走到政府的对立面,引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在不久之后被东汉末年的各路军阀所平定,但是东汉的政治秩序却再也难以达到曾经的高度,汉献帝作为帝国名义上的领导者,已经无力命令其下的官僚。这让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之中,而这对中原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各地的人口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而在曹操战胜了袁绍等人平定了北方后,如何让这些地区恢复生产成为了其首要任务。而他在这样的局面下广泛采取了屯田的制度,这让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这也是之后曹魏乃至西晋能够击败吴蜀两国的关键因素,不过屯田制度的采用也有其弊端,这也是曹魏政治乱象产生的根源之一。

屯田制的实行背景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之后,其在中国北方便再也没有与其匹敌的对手了,其也因此有精力来重新整理中国北方的政局。在东汉末年,中国的北方无论在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发展上都是远远好于南方各地的。但是在之前多年的军阀混战中,中国北方的人口出现了锐减,那些在战乱中得以存活的百姓也因为避战而流散各地,之前北方繁荣的城镇大多人口凋敝,其周围的农田等生产设施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最需要做的便是让这些存活的百姓重新投入到生产之中。当时中国北方有着大量无主的土地,这些土地都被收为公田,他亟需劳动力迁居到这些地方来进行耕作。在接近军事重镇的地方,其选择让驻守当地的士兵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即所谓军屯。

不过在北方腹地的中原地区,其远离战场所在,以士兵来实行军屯会削弱魏国的军事力量,因此曹操在这些地方采取了民屯的手段。即招揽中原各地的流民前往公田所在地进行耕作。在开始的时候,他采用了强制的手段,这遭到了这些百姓的强烈反对。后来袁涣建议: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曹操听取了其建议,在地方上采取招募的形式,只招揽想去的农户,这才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并让民屯在北方大多数地方成功开展起来。 屯田制的优点 屯田制的实行对于当时中国北方的经济发展有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其首先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力不足的问题,让中原地区的沃土得到了良好的开垦和耕种,使北方的农业生产秩序得到了初步的恢复。 从军屯的角度来看,其还可以解决军队军粮供给不足的问题,并且减轻了粮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耗,这让曹魏的部队能够得到较好的后勤保障。而且在长期的农业耕作过程中,这些士兵也当地的农民之间还可以保持较好的关系,这减少了士兵对于周边百姓的欺凌。更重要的是,让士兵们投身于耕作,可以让他们和自己守卫的土地产生较深的感情,这样他们的战斗意志会更加高昂,而且在战败之后,也有的固定的归处,减少了士兵逃奔的可能性。

而民屯的开展则可以让中原地区的生产得到恢复,这让之前为了避乱而迁走的百姓纷纷迁回中原以及关中等地区,这也让曹操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回迁的百姓充实了北方的人口,让曹魏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存在。 屯田制带来的隐患 不过屯田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曹魏的地方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在东汉时期就有屯田的先例,而这些参与屯田的士兵和农民并不受当地地方政府的管理,而是由度支中郎将和典农中郎将负责,而他们又是被中央政府中的大司农管理,因此其和地方政府并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

这种行政管理方式将进行民屯的百姓和其他自耕农阶级分离开来,普通百姓会受到当地太守等行政官员的管理,而民屯户则直接由中央管理,这让地方行政管理变得复杂而困难。不过这至少保证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不过在曹魏后期,其中央政治工作形势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尚书台和中书省逐渐占据了政治的核心地位,而三公九卿的权力则逐渐被边缘化,此时再让大司农来负责关系甚大的屯田制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军屯和民屯户便也开始接受地方官员的管理,这虽然让管理成本下降,但是曹魏中央政府的收入却变得不稳定起来,这对于皇权的稳固是十分不利的,这让曹魏统治者会受到地方大员的节制,而其统治力的削弱也为司马氏的篡权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诸多军阀中的佼佼者,其在乱世之中还是有着清醒的认知的。他并没有执着于开疆拓土,而是将许多精力投入到了经济的恢复上。而在面对着乱世留下的满目疮痍时,其推行的屯田制度也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中国北方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屯田制对于军事以及流民招抚都有着不错的效果,而且这也可以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并且让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权威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其也是曹魏能够迅速压过其他两个竞争对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其双轨制的管理方式让地方行政出现了繁冗的问题,这对于地方的发展以及防卫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之后曹魏对其进行了改革,将屯田户的管理权交给了地方政府,但是这却让中央的力量被严重削弱,最终给了司马氏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三国志·袁涣传》 【2】《三国职官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