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战之前,刘备的境况惨淡得很,可谓颠沛流离、凄凄惶惶。今天投靠这个、明天依附那个,一直在哭哭啼啼、哀怨嗟叹中躲灾避难。为此,很难将其与“英雄”的名号联系在一起。 一、曹操认定刘备是个英雄。 虽然说早期的刘备落魄得很,但曹操却早就认定他是个“英雄”,甚至这样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曹操不但嘴上说,而且有着实际行动——刘备败逃到曹操处后,曹操让他做豫州牧,并表其为左将军。

“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也很拿刘备当回事。当刘备来到他的阵营时,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倾心敬重”他,认为“刘玄德弘雅有信义”(《献帝春秋》)。 这样看来,刘备确实是个英雄。既然刘备是个英雄,就意味着,如果不为自己所用,就可能会成为自己强有力的竞争者、敌对者。 那么,就应该及早将其处置了,起码也应该把他牢牢地控制在自己身边,绝对不能任其行动,更不得放虎归山。

可是,当一时走投无路的刘备来到曹操身边后,“机警有权术”的曹操,不但轻易地把他放走了,还借给了他军队,以致酿成大患,严重地影响了自己一统天下的战略进程。 那么,曹操为什么如此行事呢? 二、曹操自以为是放走刘备。 吕布把刘备打到曹操处后,曹操的一些心腹近臣都对刘备谈了看法、提了建议。 其中,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曹操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接受“屠徐州”、“杀边让”的教训,为了方兴未艾的大业,必须学得“额上能跑马,肚里能撑船”,必须加意招揽、留用人才。 否则,人们都背离而去,谈曹操色变,怎么实现宏图大志,如何定鼎王霸之业?为此,像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是更杀不得。 基于这样的一种“大局”思维,这样的一种“用人”观念,当刘备提出愿意替曹操截击袁术时,曹操自然就不加思考地答应了。 这时的曹操,应该还没有那么多“疑心症”。虽然已经认识到刘备是个人物,但对刘备的防范还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但是,曹操的谋臣们却比自己想得多、虑得远。 当董昭得知曹操欲让刘备出马去阻击袁术时,就劝阻曹操说,“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论也”。 曹操听了董昭的谏言后,只是淡然地回答了一句“吾已许之矣”。也就说,我已经答应刘备了,不好食言。潜在的意思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会出什么问题。

可能是董昭的身份、地位不足以引起曹操的重视,或者曹操根本就没拿刘备阻击袁术一事当回事,就把刘备“放”出去了。 但是,当郭嘉、程昱听说曹操给了刘备兵马,派遣他去截击袁术时,就赶紧一起去面见曹操,说道:“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此时的曹操的反应是“悔,追之不及”。 之前,就让刘备率军到徐州去截击袁术一事,曹操对董昭的劝说持无所谓的态度。但在郭嘉、程昱的再次提示下,聪明睿智的曹操恍然大悟了,但是已经晚了。一个英雄人物,焉能轻易屈居人下?

可是,刘备早已率军出发了,再想追赶,也已经不可能了,只能是追悔莫及了。结果,刘备到了徐州以后,杀了驻守徐州的曹将车胄,公开反叛曹操。 三、放走刘备的原因及后果。 如果归结一下曹操轻易地“放虎归山”的原因,主要在于那时的曹操还不是奸雄,或者说还没“奸”到一定程度。曹操还需要做出宽以待人的姿态,需要以大家风范示人;需要包容,需要忍让。 为此,曹操不能以自己的一时好恶,不能没有正当理由就去杀人,乃至去杀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敌对方的人。

再者说,曹操虽然看出刘备有着英雄之志,却也很清楚他还没有用武之地。 而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仅仅博取了个名声,不能算作真正的英雄,自然也就用不着过于防范。因为这样的英雄,一时半会还成不了气候,等到师出有名的时候,再名正言顺地来收拾他,更有利于自己形象的高大。 可是,情况大大地出乎了曹操的意料。到了徐州依旧“败绩”的先主,投靠了袁绍;袁绍大败于“官渡之战”后,刘备又投靠了皇室同族的刘表。 不久,曹操攻破了荆州,逼得刘备与孙权结了盟。随之,孙刘共同抗击曹操,获取了赤壁大战的胜利。于是,刘备借得了荆州,有了立足之地,进而夺占益州,拥有汉中,与曹操、孙权形成了鼎足三分之势。

更为遗憾的是,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成为昭烈皇帝时,当年的识英雄、放英雄的曹操早已驾鹤西游了。 为此,就后果来说,放走刘备,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错误。 主要参考文献:《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董昭传》、《三国志程昱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