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于军队描述历来都有夸大之嫌疑,动辄十万数十万,几万人的战斗那都只是小规模,不值一提。而《三国演义》本来就是小说,自然在这方面更加夸大。

曹操在赤壁之战号称八十万大军,实际作战兵力能有八十万?别说是人口凋零的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超朝代你能组织八十万大军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要知道军队里面不全是作战人员,还有伙夫辎重什么的,那你说号称五万人实际作战人员能有多少?有个两万就不错了。

农耕社会1000万人口,在古代是出不了200万军队的,完全不用从事生产了吗?1000万的青壮年也就是200万再多一点而已。参照物可看三国时蜀国,最高纪录也不过百万,出兵员十万,这个百万人口,还有大量没有记录的。 所以实际人口出兵比例是低于10%,只有游牧民族,军民不分,出兵比例可以比较高。从人口算,历经黄巾战乱跟军阀混战,曹操袁绍占据的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到官渡之战之时,二人占据的八州人口不足1700万。官渡双方投入兵力是袁绍12万加2万多后勤加1万余水军,曹操5万,在官渡之战中,跟袁绍对持的不足2万,演义成了70万对7万,夸张多了。

官渡之战后,天下经历了多次瘟疫,全国人口也不过在2400万上下,曹操依托水路运输粮草后勤,水陆军总共23万到30万之间,号称83万。 孙刘联军5万到6万,大致符合历史。夷陵会战备7.2万正面,4万预备队,3万后勤,呼倾蜀汉国力兵,孙权倾国也不过6万多,演义成了70万对15万,夸张多了。 到了诸葛亮执政初期,当时全国人口历经战乱瘟疫,是三国最低点,官方人口加起来是700万,加上逃户、隐户、部曲、军屯、少数民族等等,整个三国大约2000万人。

蜀汉人口官方94万,民11万,兵4万吏,实际可能在500万到560万之间。诸葛亮北伐5次,没有演义的35万那么多,但是后勤有流马牛加船运,还有汉中的驻军,北伐人数应该也不能太少。预估最多15万最少不下6万。 那么那些数千破几万,以少胜多,以一敌百的战例都是假的吗?也不能这样讲! 其实以三国当时的情况,许多士兵参军就是为了吃饱饭,甚至于是被迫拉的壮丁。所以队伍的追求和士兵追求是不同的:五万人与五百人战斗。假如己方损失五十人,对方五百人全倒。那么从队伍角度说,虽然损失了一些人马,但仍然是胜利,这是队伍角度的胜利,肯定不是那死去的五十个士兵所追求的。

士兵追求很简单,活命,五万人死了49999都无所谓,自己能活下来就是胜利。 区分开队伍和单兵的不同追求,再来看:50000人对500人,感觉优势巨大,但这是队伍角度的优势。从单兵角度,每个士兵怎么认为?首先,以当时的冷兵器集团作战模式来说,除了统帅情报相对灵光一些外,士兵本身是不知道己方和敌方各有多少人的。无论是五百还是五万,每个士兵看见的都是眼前这几十个人。 其次,从单兵角度来说,不讲战法阵型的话,即便己方人数占优,实际打起来也还是敌我两个士兵一对一对砍,不是你这边人多就一定有队友来帮你二打一的。同样,对方人少,也未必就不会出现对方两个人来砍你一个人的情况。具体可以参照“斯巴达300勇士”

所以,虽然总人数占优,队伍总体实力占优,但是士兵本身在心理上是未必有优势。那么心理优势重要吗?心理优势即士气,也就是在你死我活的对决中相信自己能砍死对方而不是被对方砍死的信念,士气加格斗能力等于当时的单兵战斗力。冷兵器集团作战,士气因素远比格斗能力重要,所以,不是人多就能赢的。 官渡之战,曹操两万破十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烧了乌巢粮仓,导致袁绍军队无心再战,结果引发溃败。

事实上,只要士气够足,名将临时招兵买马短暂训练后打败一只久经沙场的队伍的例子比比皆是,当年巨鹿之战,项羽败王离,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士气。当然,话说回来,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暴打号称万计的乌合之众更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