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隐帝刘承祐一死,郭威带着兵马就进了开封城,他没急着抢皇位,反而先去拜见了李太后,也就是李三娘。
这步棋走得很妙,要知道他一开始喊的口号是“清君侧”,要是刚进城就翻脸当皇帝,那不成了实打实的反贼?所以他始终把自己当后汉的臣子,这身份没丢,后续的事就好推进。
郭威接下来的打算,是先以辅政大臣的名义撑着,再从刘氏宗室里挑个年轻人立为新帝,选来选去,他看中了刘赟。
这刘赟不是别人,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养子,亲爹是河东节度使刘崇,为啥非得选刘崇的儿子?说白了,郭威怕刘崇。
刘崇手里握着重兵,郭威刚控制开封,要是刘崇不答应,他还真未必能打得过,刘崇的底气不全是自己的,主要来自他手里的河东军。
河东军的核心是河东牙兵,这支部队可不一般,源头能追到唐末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就是当年的沙陀军事集团。
从唐末打到五代,打了几十年,战斗力和实战经验都是顶尖的,说是中原的武力支柱都不为过。
更何况,刘崇守的太原城,地形太占优势了,表里山河,易守难攻,历史上只要占了太原的势力,想打下来都得费老劲。
刘崇要是想争中原,就能南下;不想争,守着河东也能自立,更麻烦的是,他还能找契丹帮忙。
刘崇是沙陀人,跟契丹的关系本来就时好时坏,要是他学石敬瑭那样借契丹兵,郭威可就难办了。
如此看来,郭威立刘赟为帝,其实是在安抚刘崇,没别的办法,只能先忍着,刘崇一听说郭威要立自己儿子当皇帝,高兴坏了,还专门派使者去开封见郭威。
郭威的戏也演得足,对着使者指着自己脖子上的纹身说:“自古哪有雕青天子?你回去告诉刘公,别怀疑我。”
本来想觉得刘崇就是单纯蠢,后来发现也不全是,主要是“儿子当皇帝”这个诱惑太大,让他根本听不进别的话。
刘崇身边有个叫李骧的谋士,脑子很清醒,他劝刘崇:“郭威肯定想自己当皇帝,您别被骗了。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翻过山占了孟津,守住这个渡口,既能掐住中原的咽喉,还能威胁开封,这样郭威就不敢乱动了。”
这话要是听进去,五代的历史说不定都得改,可刘崇压根听不进去,还觉得李骧在挑拨他和儿子的关系,当场就下令杀李骧。
李骧临刑前还挺冷静,笑着说自己身怀治国之才,却跟了个蠢人,死了也活该,还求刘崇把自己妻子也杀了,免得她以后饿死。
刘崇还真就照做了,之后为了表忠心,又把李骧的死上报给朝廷,说实话,五代乱世缺兵缺粮,但最缺的,怕是能听懂人话的脑子。
刘崇这边还在做着“皇帝爹”的梦,郭威那边已经开始下一步计划了,突然有一天,军营里传来说契丹人南下了,情况紧急。
郭威说不能不管,得带兵北上抗敌,搞不清这军情是真是假,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郭威这是想脱离开封。
开封城里都是后汉的老臣,想称帝不容易,到了前线就不一样了,军队都是他自己的人,想怎么做都方便。
郭威带着兵出发了,说是去打契丹,结果走到澶州,士兵们突然哗变,掏出一件黄袍就披在了郭威身上,非要拥他当皇帝。
老实讲,战场上哪来现成的黄袍?肯定是提前准备好的,郭威这招很高明,把自己夺权说成是士兵逼的,不是自己想当皇帝,合法性一下子就有了。
就这样,郭威成了皇帝,建立了后周,也就是五代最后一个政权,他大概没料到,不到十年,赵匡胤会学他这招,把后周的江山给夺走了。
郭威当了皇帝后,没像其他五代帝王那样只知道打仗,反而搞了不少改革。
首先是废除牛租,这牛租是后梁朱温时期搞的,当时把缴获的耕牛租给百姓,收点租金,本来是好事。
可后来朝代换了好几轮,牛要么死了要么丢了,朝廷还在收这个租,百姓都没牛了,凭啥还交税?郭威一上台就把这租给免了,然后是撤销营田务。
营田务里的土地都是朝廷的,种地的农民其实跟农奴差不多,土地、耕牛、农具都不是自己的,一年忙到头,大部分收成还得交上去。
这样一来,农民哪有心思好好种地?郭威把这些土地都分给了农民,让土地变成他们自己的。
当时还有大臣反对,说把地卖了能充实国库。
郭威却说:“让百姓得到好处,就是让朝廷得到好处,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很显然,他懂一个道理,百姓日子过好了,政权才能稳。
最后,他还下诏书,不让官员随便给百姓加赋税,把那些杂税都废了,五代的帝王大多是武将出身,眼里只有兵权和地盘,很少有人能想到百姓的难处。
郭威不一样,他是从底层爬上来的,知道百姓有多苦,所以他搞的这些改革,不只是为了收买人心,更是为了让后周能走得远一点。
五代乱世里,夺权的人不少,能坐稳皇位还能为百姓做事的没几个,郭威用权谋夺了天下,却用仁政守了天下。
他的改革让后周慢慢强起来,也为后来北宋统一中原打下了基础,毫无疑问,在五代那些帝王里,郭威算是难得的清醒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