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中旬,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一场牵动全国网友心的搜救行动迎来圆满结局 —— 一名失联长达 44 小时的 4 岁女童,在多方力量协同搜救下成功获救,被发现时生命体征平稳且能与救援人员正常对话。这起事件不仅展现了基层救援力量的高效联动,更凝聚了社会各界对儿童安全的高度关注,每一个搜救细节背后,都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践行。
一、秋收田间的意外走失:4 岁女童从面包车窗爬出失踪
事件的起点,定格在 2025 年 10 月 15 日下午的建平县黑水镇大营子村。彼时正值北方秋收的关键时节,田野间弥漫着农作物成熟的气息,村民们大多忙着在地里收割庄稼,4 岁的女童丁一(化名)也跟着爷爷奶奶坐上面包车,一同前往自家田地。
丁一的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父母长期在南方城市务工,日常起居由爷爷奶奶照料。15 日 13 时许,祖孙三人抵达田间后,爷爷奶奶便拿着农具下田劳作,考虑到孩子年纪尚小且此前已有困意,便让丁一留在面包车里休息。为了让车内空气流通,爷爷奶奶没有将车窗完全关闭,只轻轻合上了车门,想着短短几十分钟的劳作结束后,就能回来照看孩子。
20 多分钟后,奶奶率先完成手头的农活,快步走向停在田埂边的面包车。拉开车门的瞬间,她的心猛地一沉 —— 原本躺在后座的丁一不见了踪影。奶奶急得声音发颤,围着面包车反复查看,发现车门依旧保持着之前关闭的状态,唯有车窗缝隙比离开时略大一些。结合孩子平时活泼好动的性格,家人推测,丁一可能是在睡醒后,独自从车窗缝隙爬出,随后在陌生的田间四处走动,最终迷失了方向。
发现孩子失踪后,爷爷奶奶立刻在田地周边呼喊丁一的名字,附近劳作的村民也纷纷放下农具帮忙寻找。但大营子村的田地多与山地相连,杂草丛生且地形复杂,加之当时天色逐渐转暗,搜寻范围不断扩大,却始终听不到孩子的回应。焦急万分的家人在 15 日 14 时 16 分许,拨通了朝阳市建平县公安局的报警电话,寻求警方的专业帮助。
二、1.2 万余人次紧急联动:多支力量织就全域搜救网
建平县公安局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民警迅速驱车赶往大营子村走失现场。抵达后,救援人员首先向丁一的爷爷奶奶详细了解孩子的体貌特征、穿着衣物及最后出现的位置 —— 根据家属描述,丁一身穿红色上衣,皮肤偏黑,讲话声音细小,胆子也比较小,这一关键信息为后续搜救划定了重点方向。
考虑到孩子失联时间已过 1 小时,且周边多为山地和农田,夜间气温可能下降,单独依靠警方力量难以实现全域覆盖。建平县公安局随即联系消防救援大队、应急管理部门、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及医疗团队,同时协调蓝天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加入,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搜救体系。
从 15 日下午开始,搜救队伍按照 “分片划区、网格排查” 的原则,将大营子村及周边山地、林地、沟壑划分为 12 个重点区域,每个区域配备 10 名以上救援人员,携带手电筒、扩音器、生命探测仪等设备展开地毯式搜索。医疗团队则在搜救区域外围设立临时医疗点,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确保一旦找到孩子就能第一时间进行健康检查。
随着时间推移,女童失联的消息通过网络逐渐扩散,越来越多的热心村民自发加入搜救队伍。有的村民熟悉当地地形,主动担任向导,带领救援人员前往平时少有人去的沟壑;有的村民从家里带来热水和食物,分发给忙碌的救援人员;还有村民通过社交媒体转发寻人信息,呼吁更多人关注此事。据朝阳市公安局后续通报,此次搜救行动累计组织 1.2 万余人次投入,涵盖公安民警、消防队员、应急人员、医护工作者、乡镇干部、村民及社会救援志愿者等多个群体,大家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只为尽快找到失联的孩子。
在搜救过程中,救援人员面临诸多挑战。15 日夜间,建平县出现轻度降温,山间风力增大,能见度极低,救援人员只能依靠手电筒的光束在杂草和灌木丛中艰难前行,不少人的衣服被露水打湿,鞋子也沾满泥土。16 日白天,虽然天气转晴,但部分山地坡度较陡,植被茂密,救援人员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每前进一米都要格外小心,同时还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生怕错过任何与孩子相关的痕迹。
丁一的父亲在得知女儿失联的消息后,立即从南方务工城市驱车赶回建平县。抵达家乡后,他顾不上休息,便和亲属们一起在村子周边张贴寻人启事,启事上清晰标注着孩子的照片、特征及家属联系方式,并承诺 “若有好心人找到孩子并送回,将给予 10 万元现金酬谢”。父亲在张贴寻人启事时,声音沙哑地向过往村民询问孩子的消息,眼中满是焦虑与期盼,这一幕让不少村民为之动容,也更加坚定了大家帮助寻找孩子的决心。
三、无人机锁定红色身影:草丛中传来稚嫩回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截至 10 月 17 日上午,丁一已失联超过 44 小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救援指挥部经过研判,认为孩子可能被困在较为隐蔽的区域,常规地面搜索难以覆盖,于是决定启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利用无人机的高空视角和高清摄像头,对之前地面搜索可能遗漏的沟壑、草丛等区域进行二次排查。
17 日 9 时许,负责空中搜救的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在大营子村西侧一片较为偏僻的山地展开巡查。这片区域杂草高度接近成年人膝盖,地面多为碎石,平时很少有村民前往。当无人机飞行至一处斜坡下方时,操控人员通过实时传回的画面,突然发现草丛中隐约有一抹红色 —— 这与丁一身上穿的红色上衣特征高度吻合。
操控人员立即放慢无人机飞行速度,调整摄像头角度,仔细观察画面细节: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蜷缩在草丛中,身上的红色外套被杂草轻微勾挂,头部微微偏向一侧,似乎处于半清醒状态。为了确认是否为失联女童,操控人员操控无人机缓慢下降高度,同时通过地面扩音器向该区域呼喊:“小朋友,能听到我们说话吗?不要害怕,我们是来救你的!”
令人振奋的是,几秒钟后,画面中的小身影轻轻动了一下,随后传来一阵细小的回应声。虽然声音微弱,但通过无人机的收音设备,地面救援人员清晰地听到了孩子的声音。操控人员立即将该位置的坐标精准反馈给地面搜救小组,附近的救援人员接到指令后,以最快速度向目标区域奔去。
抵达现场后,救援人员小心翼翼地拨开茂密的杂草,终于看到了蜷缩在地上的丁一。此时的丁一身上沾有不少泥土和草屑,红色上衣有些脏污,但眼睛还能正常睁开。一名有育儿经验的女救援人员立即蹲下身,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小朋友,我们是来带你找爷爷奶奶的,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丁一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小声地回答了救援人员的问题,声音虽细却清晰可辨。
为了避免孩子受凉,救援人员迅速脱下自己的外套,轻轻将丁一包裹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她抱起,快步向外围的临时医疗点走去。在前往医疗点的途中,救援人员不断与丁一说话,安抚她的情绪,同时观察她的身体状况 —— 孩子能够自主回应,手脚也能轻微活动,初步判断生命体征平稳。
四、家属致谢社会各界:女童已送医接受全面检查
丁一被找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家属耳中,正在村子里张贴寻人启事的父亲和亲属们立刻赶往临时医疗点。当看到被救援人员抱在怀里的孩子时,父亲快步上前,颤抖着伸出手,想要抱抱女儿,却又担心碰到孩子可能受伤的部位,只能在一旁哽咽着说:“找到了就好,找到了就好……”
17 日上午,丁一的堂姑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难掩激动的心情。她表示,从孩子失联到被找到的 44 小时里,全家人都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爷爷奶奶更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直守在村口等待消息。“现在孩子安全了,警方已经安排将她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具体的身体状况还需要等医院的诊断结果。” 堂姑妈说,孩子的父亲赶回来后几乎没合过眼,一直在帮忙寻找,现在孩子找到了,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在采访中,堂姑妈多次向参与搜救的各方力量和关注此事的热心网友表达感谢。“如果没有公安民警、消防队员还有那么多志愿者的帮忙,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有很多网友在网上转发寻人信息,帮我们扩散消息,这份恩情我们全家人都记在心里。” 她还提到,之前承诺的 10 万元酬谢会按照约定履行,以此感谢那些在搜救过程中付出努力的好心人。
截至记者发稿时,丁一已被顺利送往建平县当地医院,医护人员正对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体温测量、营养状况评估、外伤检查等,以确定孩子在失联期间是否存在健康问题。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会安排专业的儿科医生和心理疏导人员,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进行全方位呵护,确保孩子能够尽快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此次辽宁 4 岁女童失联获救事件,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应急救援案例,更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各界在面对生命危机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警方的快速响应到多部门的协同联动,从热心村民的自发参与到网友的爱心扩散,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温暖与力量,也为今后类似儿童走失事件的处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