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人老了,最掉价的行为,就是频繁去别人家
2745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人到晚年,生活节奏慢下来了,这时候,很多老人习惯了串门,总想去别人家坐坐,聊聊天,说是打发时间,好像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但仔细想想,频繁去别人家,反倒容易让人觉得你掉身价,变得不受欢迎。
其实,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一家老小有说不完的琐碎。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自己帮助了别人缓解了他人的寂寞,带去温暖,可对方未必真正需要,也未必一直欢迎。
当你的到访成为了“常客”,难免会让别人感到负担,有些话也只能客套一笑,却说不出口:其实很想独处。
很多老人会说,“老了需要亲近,怎么反倒怕见人了?”其实,是需要独静。
亲戚朋友是相互的,但分寸同样重要。
频繁上门,哪怕再好的关系,也会因频繁的打扰而生出隔阂。
有句老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自家。”意思其实很深。
与其总想着去人家做客,不如把家里收拾得舒舒服服,把自己的小日子经营得有声有色,让人愿意来看你,反倒更显体面。
人老了,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尊严和底气。你愿意被需要,但不需要为了填补孤独而去消耗他人的耐心。
学会独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一个内心丰盈、生活自足的老人,比那些无时无刻需要外界陪伴的人,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上的热络,更要顾及他人的边界感。
别人家有别人的节奏,生活里是有节奏、有边界的。
有些人觉得,“走动走动,人情更近。”但其实,太过频繁的走动,并不会换来亲密无间,反而可能让关系变味。
朋友之间经常联络固然好,但一旦时时都在一起,连呼吸都被彼此影响,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嫌隙。
有分寸的关心,才长久;保持适当距离,才不尴尬。这样的人情,才是真正的人情。
年轻时,我们在外拼搏,喜欢热闹聚会,觉得哪里人多哪里就热闹。
到了老年,却要学会享受平静的生活。偶尔串串门,大家聊聊天,没问题;
可真到了天天往别人家跑,把别人的家当成第二个家,那就不好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谁都有自己的烦心事。有时,你的一次随意到访,可能正好打断了别人的计划和休息。
本来几句闲聊,最后却成了别人的嫌弃。
更重要的是,老人要学会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而不是依赖别人的热闹。
可以去运动、读书、学习新事物、培养兴趣爱好,或者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
你精彩了,哪怕只待在自己家里,也会有人主动找你,愿意与你分享。
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老年生活。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老年人都不能去别人家,这不是绝对的禁忌。只是想提醒一句:凡事有度,适可而止。
人生后半场,最珍贵的是自尊,是体面,是能给自己和别人都留出一点空间。
当你学会和自己做朋友,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淡定地面对独处时,那份从容和稳重,自然而然就会让人敬重。
最后说一句,人生最终还是自己的。
频繁去别人家图的不过是一丝温暖,可真想拥有长期的幸福,还是得靠自己。
做个内心充实、气定神闲的人,不卑不亢地与世界相处,不让自己失了身份,也不让别人为难。
大家怎么看?你觉得老了以后,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才能活得坦荡自在?欢迎留言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