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全剧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原型艺术创作。
由杨亚洲执导、于和伟主演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首次以1949年—1950年台湾为背景,呈现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真实潜伏事迹,揭秘隐蔽战线斗争细节。全剧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原型艺术创作,将台湾隐蔽战线斗争与解放战争尾声的排兵布阵结合,让谍战剧兼具年代剧和历史剧的厚重与震撼力。据悉,剧中超过90%的角色使用真实姓名,这在谍战剧中颇为罕见。该剧总编剧卢敏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对于要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卢敏表示,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大事尊重史实,细节则尽量与人物性格和人物感情勾连。”
他们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
新京报:作为首部聚焦1949年-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谍战剧,这段历史对于你而言,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吗?
卢敏:创作之初,与其说是被那段历史吸引,不如说是被吴石和朱枫身上那种精神所感召。他们都是本可以过舒服日子,却为了早日止战、造福天下苍生,而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他们的人生选择,暗合了屈原以降,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中国优秀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同情心,这是吸引我和编剧团队做这部剧的初心。
新京报:剧中同时包含高层情报斗争与市井情报传递的双重线索,这一叙事结构的展现是如何搭建的?
卢敏:吴石的视线更多聚焦在高层的情报收集,而朱枫和林义良等人,则更多地展现了传递情报的曲折过程,两条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吴石的视线更多聚焦在高层的情报收集,而朱枫和林义良等人,则更多地展现了传递情报的曲折过程,两条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京报:在呈现金门战役情报迟来、西南战场谋略等历史情节时,又要如何确保与历史记录的一致性?
卢敏:金门战役准备不充分、过分轻敌、提前发动进攻等情节有详实资料可查;西南战役蒋介石过高估计国军战斗力、分兵成渝最终满盘皆输也是历史事实。在设计情节和细节时,也是大结果尊重历史事实,细节做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虚构。
他们几个人的生命,换来了成千上万人的活着
新京报:在结局已知的情况下,比如吴石、朱枫等烈士最终牺牲,要如何构建叙事的张力与悬念?
卢敏: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既然生,则必然有死,人们不会因为必然死亡的结局就不好好生活。这部剧也一样,虽然最终主人公们基本上都牺牲了,但本剧的重点不是写他们的最后牺牲,而是他们在明知可能会牺牲,仍然选择为避免更多的人牺牲而拼尽全力奋斗的过程,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他们几个人的生命,换来了成千上万人的活着。写他们在生死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战友情深,写他们对家人的不舍和愧疚,我觉得这是最真挚和动人的情感,值得充分展示,相比较而言,死亡的结局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新京报:该剧展现了吴石将军赴台前后七个月的生命倒计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选取和编排历史事件来呈现人物的完整弧光?
卢敏:(该剧)是吴石人生最后10个月的生命倒计时,也是他不断面临抉择的10个月。各种始料未及的困境出现在他面前,在每一次的人生十字路口,他都选择了有利于全国早日解放、国家早日和平的方向,而把自己一步步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他身上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在高压环境和一次次选择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新京报:吴石的角色既有“以身许国”的决绝,又有对家庭的牵挂。如何刻画这种双重身份下的心理挣扎?
卢敏:更多的是展示了他对妻子和孩子的愧疚,他知道家人们是无辜的,他自己可以承担任何后果,但害怕家人们被殃及,这是他的软肋,也是他情感中最炽烈和动人的地方。

在总编剧卢敏看来,本剧的重点不是写他们的最后牺牲,而是他们在明知可能会牺牲,仍然选择为避免更多的人牺牲而拼尽全力奋斗的过程。
新京报:朱枫作为女性情报人员,从香港赴台接任交通员。要如何展现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与内心世界?
卢敏:朱枫长期在经济领域工作,并不是专业的秘密工作人员,她自己也不是一开始就打算去的,而是在亲眼目睹了战友跳海、知道了赴台合法身份证件难以制作、而台湾那边又急需交通员等情形后,才毅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回上海与家人团聚过安宁生活的机会,选择了奔赴荆棘之路,用细腻的情节铺垫,展现她的心路历程。
历史题材要寻找到与当下观众能够沟通共鸣的地方
新京报:剧中如何表现英雄们的“凡人底色”,比如,吴石深夜独酌唱戏,以引发当代观众情感共鸣?
卢敏:历史题材剧集最要紧的就是要寻找到与当下观众能够沟通和共鸣的地方。他们是英雄,但同时也是丈夫、妻子、父亲、母亲,他们的这种特殊身份,必然在自己面对工作和亲情产生矛盾时,下意识地以工作为重,然后不得不撒谎、再陷入对家人的愧疚中,这种纠结是今天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能够理解和共情的地方。
新京报:剧中“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让人记住了那个时代隐蔽战线工作者的信仰与抉择,这句台词构想是怎样的?
卢敏:这是和于和伟老师在讨论剧本时提炼出来的台词,就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并且愿意接受最坏结果的勇敢与决绝。
新京报:以你看来,在当今时代,讲述这段牺牲在黎明前的英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现实意义?
卢敏: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一直就不缺为了天下苍生牺牲自己的英雄,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过上好日子而奋斗,而是为了千千万万自己并不认识的人,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英雄,是射日的后羿,是填海的精卫,是古希腊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是影片《勇敢的心》里面的华莱士,也是本剧的这些烈士们,放在当下,使我们能在岁月静好时,知道有人曾负重前行甚至献出生命,从而更好地活着。
创作挑战首先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新京报: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有改变你此前对台湾隐蔽战线斗争哪些方面的认知吗?
卢敏:如果说创作之初会感叹叛徒可恶的话,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感觉到了隐蔽战线严格遵守情报工作纪律的重要性。当时解放战争的形势一片大好,让很多人轻敌和疏忽了,最终这些疏忽和违反铁律的行为,葬送了上千人的性命,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新京报:在资料搜集和剧本创作过程中,最打动你的历史细节或人物片段是什么?
卢敏:一个是翻看当时的旧报纸,看见在台北街头当街枪杀“共谍”的照片时的震惊,这种震惊体现在了剧中吴石一家刚到台湾时看见的白色恐怖场面里。另一个是朱枫吞金的资料照片,对这位视死如归的女性,充满了敬仰,也在剧中展现了剧中其他人物看见X光照片的震撼与震惊的情景。
新京报:对你而言,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卢敏: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怎么处理;其次是怎么从众多的人物和史料中,遴选出我们需要的材质搭建合适的剧作结构;第三是众多的军事资料和军事常识的处理和运用;最后是不同人物之间细腻情感的处理方式。好在编剧团队的三个90后年轻编剧很给力,张玉参加了剧本的全过程创作,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资料,创作成果扎实;王昊天是超级军迷,加上他自己本科军工专业的基础,使本剧军事方面的基础能够夯实;刘菁芸对展示主人公们与家人的亲情关系的细腻和个性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大家的共同努力给剧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余皑磊的才华和演技,赋予了谷正文与过去反一号完全不一样的气质。
新京报:能谈谈剧中几位主演于和伟、吴越、魏晨、余皑磊,分别有什么气质和剧中人物相符合,或者为人物增添了一些个人色彩吗?
卢敏:几位主要演员的敬业和努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越的温婉和细腻,赋予了朱枫女革命者身份下女性的温柔和知性;魏晨的认真和执着,让聂曦身上多了青春的朝气;余皑磊的才华和演技,赋予了谷正文与过去反一号完全不一样的气质。
特别要提到的,是于和伟老师,他除了是主演,还是本剧的监制,他那种想把这部剧做好的倾力付出,让我非常感动,而他在一些情感戏上的建议和表演上的细腻加持,更是给本剧加分不少,让吴石的形象更加鲜活。忘不了拍摄期间他的辛苦,白天拍戏,晚上天天熬夜,和我们讨论剧本的情感和情节调整,他的不懈努力,让这个剧本的成色加分不少,真的是非常感谢他。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张彦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