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个金属元素,自新能源汽车席卷全球以来,一跃成为堪比石油的稀缺资源,时至今日,追逐“锂”想,各地热度不减。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7部门发布《山东省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锂电池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初步形成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及电池制造、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等的产业链条。

同样在两个月前,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锂电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全区锂产业链,锂产业链产值达到700亿元;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锂产业生态,锂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至今,供需变化引起锂价震荡,锂电产业链供应链加速整合。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遂宁指数)》指出,锂电产业投资热度降温,新增投资向资源富集地和沿海聚集,内蒙古、山东成为投资“新宠”。

当锂电产业进入结构性的深度调整期,在新的一波投资机遇中,山东能否拔得头筹?

山东成为锂电产业投资“新宠”

翻开全国锂电产业布局地图,可以发现,锂电产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大部分省区市都有布局的产业之一。四川已经在这条赛道上跑了很长的路,在广东、江苏、江西、湖北、内蒙古等省份的布局中,锂电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山东,正在成为锂电产业投资的“新宠”。近日,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遂宁指数)》显示,从投资布局看,与2022年相比,2023年湖北、江西投资热度有所下降,江苏投资热度上升排名第一,四川投资热度仍位居全国第二,内蒙古、山东两地成为2023年锂电产业投资“新宠”。

据了解,欧盟《新电池法》要求对出口到欧盟的动力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追踪,使用绿电能够显著降低电池碳足迹,而内蒙古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山东光伏装机量也多年位列全国第一,因此内蒙古和山东受到锂电企业投资扩产青睐。

商品出口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山东省商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山东省锂电池出口超47亿元,增长超120%。2024年前5个月,山东锂电池产品出口猛增58.8%。

锂电产业之争,实质就是地区间的产业链与产业生态的竞争。针对锂电产业链各环节,《方案》指出,支持有关市依托高端化工产业基础,布局锂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关键辅材等配套材料的研发制造,突破新型材料制备技术,支撑锂电池产品性能提升和生产效率优化。

除了力争到2025年,锂电池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初步形成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及电池制造、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等的产业链条外,《方案》还提到,到2027年,构建起绿色、高效、智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生态。

“北方锂电之都”枣庄被委以重任

资源禀赋不同,区域职责也不同,《方案》对山东各地产业融合集聚作了明确“分工”。

比如,支持济南、青岛以新能源整车企业需求为依托,带动周边电池组装和原料生产企业配套发展,加快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应用;支持枣庄、济宁发挥锂电池制造龙头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和虹吸效应,全面布局锂电池和储能项目,拉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共融发展,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锂电池制造基地。

在《方案》中,枣庄被多次提到,为什么枣庄被委以重任?

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曾是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但与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枣庄也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009年被界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不过早在2003年,枣庄就开始探索锂电池产业,成为全国锂电池产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这一年,枣庄涌现出以海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锂电生产企业。然而,由于当时产业不配套,枣庄的锂电产业一直处在电解液、电芯等低端产业链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集群优势。

位于枣庄的山东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锂电池生产线忙碌。(图片来自:新华社)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枣庄迎来了“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春天。2021年,随着吉利欣旺达、科达利等一批龙头项目落地,枣庄成为全省锂电产业布局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基础最强的地市,并提出打造“北方锂电之都”的目标,将锂电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首位产业进行培育。2023年,枣庄颁布全国首部锂电产业专项法规,《枣庄市锂电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为整个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锂都”的竞赛,表面上拼的是锂资源的丰富,本质上拼的是产业链长度。目前,枣庄已形成从锂矿开采加工到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及电池制造、检验检测、终端应用及拆解回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可以说,锂电产业是枣庄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探寻出的一条生路。《2024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升产业集群能级中提到枣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此次《方案》也提到,要培育壮大枣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

我国锂电企业加速出海

这几年,江西宜春,江苏常州,四川宜宾、遂宁等地纷纷提出建设“锂都”的构想,这些城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的路径也有所不同。

“家里有矿”给了很多地方参与竞争“锂都”的底气,比如宜春、遂宁。宜春锂云母资源非常丰富,被称为“亚洲锂都”,因此宜春也是产业资本淘金的热土,近年来吸引了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科力远等数十家上市公司。

遂宁锂资源掌控量约1600万吨,成为产业聚集的吸引源。依托上游锂资源优势,遂宁吸引了湖南裕能、龙蟠科技、富临精工等10家龙头企业入驻,拥有锂电相关企业39家、产业项目50个,锂离子电池产能规模增长至13GWh。

四川富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立体仓库设备(图片来自:新华社)

还有不少地方依靠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做大做强锂电产业,比如湖北荆门。2012年,荆门引进亿纬动力,与锂电池“结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荆门还吸引了新宙邦、恩捷、科达利等一批产业链知名企业,国内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结构件等主要部件的头部企业在荆门均有布局。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指出,“锂电是一个高耗能产业,要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绿电资源丰富且廉价。此外,发展锂电,技术方面要具有先发优势,因此,营商环境优渥、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也可担当此任。”

前两年,新能源车热销带动了锂价大涨,有锂矿资源、相关配套的城市成为资本争相涌入的对象。但是近期,国内锂价一直跌跌不休,每吨10万元、9万元的价格关口持续被击穿,相关企业减产和停产检修的情况开始增多。面对锂电,市场也越来越理性。

赛迪顾问总裁付长文在发布“遂宁指数”时指出,目前我国锂电产业正在进入调整阶段,锂电产业投资热度降温,但是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出海,产业链加速整合是当前锂电产业的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远景动力、欣旺达等电池企业,华友钴业、容百科技、当升科技、龙蟠科技、新宙邦等锂电材料厂商均宣布出海建厂计划。

当锂电产业进入结构性的深度调整期,新一轮行业洗牌加速着市场竞争格局演变,我国锂电企业正努力乘风破浪,搏击海外。(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