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和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14日同意,将在本月21日召集临时国会。媒体认为,国会将在这一天举行首相指名选举,选出下一任首相。共同社称,公明党宣布退出执政联盟后,朝野各党围绕首相指名选举展开激烈博弈。三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维新会、国民民主党——领导人14日会面,就推举统一候选人展开讨论。分析普遍认为,如果这三党能联手,日本实现政权更迭将成为可能。国民民主党党首玉木雄一郎被视为统一在野党的“热门人选”,他本人也称“正在认真考虑担任首相”。同日,自民党和维新会领导人会面,前者希望在首相选举中得到后者支持,以维持执政地位。接下来,各党还将举行更多会面,在下周的首相选举前争取“结盟”。
国民民主党党首玉木雄一郎(左)和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右)可能角逐日本下任首相之位。
自民党发生“政权更迭”
据《朝日新闻》报道,自民党14日紧急召开两院议员恳谈会。总裁高市早苗就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说明,会议持续约一个半小时。
据报道,高市早苗在会后对记者表示,她在恳谈会上表明,此次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是我的责任,并为此致歉”,“我已向大家说明,会拼尽全力直到首相指名选举的最后一刻,与能够达成共识的政党携手前行。希望能借助众多国会议员的力量,获得大家的支持。”《朝日新闻》称,由于公明党脱离执政联盟,自民党内对“无法再获得选举协作”的危机感愈发强烈。
日本电视台14日称,在自民党恳谈会开场的场景中,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会场前方所谓的“主宾席”上坐着自民党党内干部,与前任总裁石破茂时期相比,高市早苗当选总裁后的人员构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场景凸显了在此次总裁选举及一系列党内干部人事调整后,自民党内部确实发生了“政权更迭”。
对于首相选举的前景,日本电视台称,一方面,高市早苗身边主流派的议员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自民党可以推出更偏向保守的政策,或许能将近年来流向其他党的选票重新吸引回来;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尚未找到能确保高市早苗稳当首相的办法,非主流派议员提出了尖锐质疑:“连一个公明党都无法掌控的人,成为首相后能处理好外交事务吗?”如此一来,自民党内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对立正逐渐表面化。
共同社14日也发文称,自民党与公明党长达1/4世纪的选举合作走向决裂,自民党内部有人将不满的矛头指向高市早苗。公明党将自民党的“政治黑金”问题列为退出理由,但自民党内部普遍认为,作为“保守强硬派”的高市早苗就任党总裁,才是两党决裂的导火索。有阁僚称:“不少(自民党)议员是在公明党的合作下才赢得选举,现在他们震惊地表示‘这可不是原本预想的局面’。”
三大在野党干事长会面
按照规定,日本首相指名选举首先在参众两院投计票。如果有人能在首轮投票中赢得超过半数的选票,他或她将被指名为首相。如果无人获得超半数选票,得票最多的前两人将进行决选,获得较多选票的人将被指名为首相。如果两院指名出现分歧,将召开参众两院会议进行讨论,若仍无法达成共识,则以众议院投票结果为准。因此,众议院的议席构成成为关键。
目前日本众议院的议员席位构成为:自民党196席,立宪民主党148席,维新会35席,国民民主党27席。后三党被日媒称为主要在野党,加起来共210席。如果这三党能够就推举首相人选达成一致,将意味着自民党从2012年安倍晋三上任以来对首相职位的占领局面将被打破。在众议院获得超半数席位需要至少233席。
14日,三大在野党干事长举行会面,并可能在15日举行党首会面。据日本东京电视台报道,14日的会谈进行了约30分钟。日本维新会和国民民主党领导人在会谈中均表示,“仅仅是为了凑数而合作是不够的”,并重申需要在基本政策上达成一致。立宪民主党内部高层表示将采取灵活态度,称“对政策妥协持开放态度”。但《每日新闻》称,三党在安全保障、能源政策等议题上存在分歧,推出统一候选人并非易事。
在众议院拥有24个席位的公明党成为各方争夺的“香饽饽”。《每日新闻》称,立宪民主党和国民民主党正利用彼此政策的相似性,试图通过引入公明党来确保过半数席位。预计自民党也将在个别政策上寻求公明党的合作,“争取公明党支持”的竞争正在加剧。
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朝日电视台认为,下周的首相指名选举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自民党和在野党组建执政联盟。自民党已联系维新会寻求合作。
第二,两个或三个主要在野党就推举首相人选达成一致。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正努力推动政权更迭,并表示愿意支持国民民主党党首玉木雄一郎。
第三种情况是,各党各自为战,自民党作为国会“相对第一大党”,高市早苗仍然可能被选为首相,但将会面临少数政党执政的格局。
朝日电视台分析认为,最近一年,“日本政坛进入多党化时代”的说法频繁出现,从反映选民多样化意见的角度来看,这是好事;但从政权稳定性来看,这是坏事。共同社称,外界普遍认为无论谁当首相,政策都将伴随不稳定性,这导致日本股市大面积下跌,10日下跌1%后,14日又大跌2.58%。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潘小多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