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监总管苏培盛,现在能被人熟知,有一半的功劳要归于前些年大火的电视剧《甄嬛传》。其实,他不仅仅是《甄嬛传》中的一个影视形象,真实的历史上是真的有苏培盛这个人,他同时伺候过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这三位君主。苏培盛在雍正朝时,十分受雍正皇帝的信赖。
据史料《宫殿监督领侍苏培盛墓志铭》记载,世宗宪皇帝朝,通议大夫苏培盛,宠遇为诸内臣冠。意思很明显,在雍正朝苏培盛是当时宠冠六宫的太监之首,最深受雍正喜爱的那个太监就是他,那他是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为何统治一个国家的君主偏偏对他青睐有加呢?
苏培盛出生在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37年。苏培盛跟我们平常理解的,那些太监是不同的,普通的太监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有一大部分都是文盲,但苏培盛在当时可是妥妥的文化青年,他从小就是一个读书十分刻苦,性格稳重的孩子。
跟当时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苏培盛最早的梦想应该也不是去当一名太监,反而应该科举取士, 在当时想入宫当太监也是有年龄限制的,只有十六岁以下的男子才有资格入宫。而苏培盛第一个传奇的地方来了,他大概是在多少岁时进宫的呢?据史料记载,应该是在三十多岁时。苏培盛在外的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学业,算是一个文化造诣很深的太监。
那为什么苏培盛读书读的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在三十岁时,冒着生命危险去进宫当太监呢?原因也是很简单,因为在当时的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很多家庭特别贫困甚至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而当时对生育没有限制,也没有什么好的“避孕”措施,很多家庭会有很多孩子,使得本来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
苏培盛想要进宫就是因为家庭条件太差,他才迫不得已的进宫来减轻自己家庭的负担。
根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想入宫当太监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家里很穷,想入宫讨一口饭吃,没有其他不正当目的,还有就是家里得有很多男子,不能送一个入宫就让自己家里断后。
苏培盛就是因为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还有父母弟弟需要养活,他才被迫选择入宫当太监。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当太监的俸禄真的是挺丰厚的,根据当时康熙朝的法律,新太监上位家里立马就能获得五两银子的报酬,之后的每个月,朝廷都会发二两银子的工资,按照当时康熙朝银子的购买力,一两银子是能够买一百五十斤的大米的。
当时而立之年的苏培盛可谓真的是牺牲自己一个,换取了一整个大家子的口粮,很多太监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入宫的日子一眼就能够望到头,但苏培盛不同他的传奇之路才刚刚开始。
俗话说,水平如何全看同行衬托,苏培盛的文化水平放在科举考场上可能真的算不了什么,但如果说是放在宫内的这些太监当中,马上就显得鹤立鸡群了。
在苏培盛进宫不久之后就被康熙发现了,说这个大龄太监的文化水平还算不错,不仅给他升职加薪,还让他去当时的茂勤殿去当差了,而这个茂勤殿现在大家可能听起来比较的陌生,但在当时那绝对算得上是文化气息十分浓郁的地方,是一个好差事,类似于唐朝的翰林院。
这个地方不仅仅是文化气息浓厚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后来康熙当了皇帝之后存放文玩字画的地方,更生后来清朝重要官员们编写书籍的地方。所以说,选择大于努力,当时科举并没有考上的苏培盛,现在反而是能和当时最顶级的一些学者们相处在同一个地方了,这是他传奇的第二个地方。
苏培盛小时候为人处世就十分的谦虚谨慎,在当时,不管是处理康熙下达的各种奇葩命令,还是在协调翰林院内文人生活工作各方面上,他都做的可谓是滴水不漏。当时,大家对这个中年太监总管的这个印象是非常好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对苏培盛这个太监都是另眼相看。
在当时的宫廷之中,二十多年的掌管生涯里,被夹在当时大清朝最聪明的人中间,不能说是如履薄冰也只能说是要小心谨慎,一不小心杀头是轻,要是连累了家族那才是死不瞑目。在这多年的生涯中,他竟然从来没有犯过错误,要知道,当时翰林苑里的大学士都没有几个能安安稳稳的干上二十年的。
而又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学习和观察,苏培盛当时的文化水平可谓是太监之中的最高者了,他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康熙从那一群书生之中给提拔出来了,而这一提拔便是把他从当时一个小小的太监队长,提升成了当时宫廷太监的副总管,这时候的苏培盛更受康熙皇帝重用了。
然而正当苏培盛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时,乾隆皇帝驾崩,这让当时的苏培盛心里咯噔一下,就当大家以为索培生的晋升之路就要结束时,第三个传奇的地方来了。
新继位的皇帝是雍正帝,而雍正特别喜欢的就是文艺,从书画到诗词,从音乐到舞蹈,雍正都是非常喜欢,而苏培盛在太监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书生意气最浓,雍正皇帝看他越来越顺眼。
苏培盛比其他人更能懂得雍正的心思,就这样,苏培盛竟然比在康熙王朝时更加受宠。也就是在那时,他从副主管升级成了当时宫廷太监里的一把手,总领当时宫内的所有太监。
当时,雍正对苏培盛信任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无论是烧制瓷器这种小事,还是要祭天祭祖的这种大事,雍正都全权交给苏培盛负责。如果只是这些事情也只能说明苏培盛此人业务能力比较强,真正看一个领导对一个下属好不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这个领导舍不舍得给钱。
当时的雍正可能是知道苏培盛家庭条件不好,在史料《国朝宫史,卷三》中记载说,当时雍正赏给了苏培盛两万两的生息银,利息是每两一分起息,家里遇到红白事时就用这些银两来操办。
而这个两万两的生息银是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皇帝允许了苏培盛的家族中人去取用皇家分发的这两万两白银,可以找专门的商会去进行抵息放贷, 然后放款产生的利息基本上也就都归苏家所有了,而这利息到底有多少呢?
据统计按照当时雍正朝的利息换算,一年这两万两的白银光利息就有二百两,要知道,当时的一个普通县令也就只有区区四十五辆年俸,并且他的这份生息银是永久取用,意思就是只要还有清朝一天,这份生息银就可以生效一天,可谓是保了苏培盛一族之后百年的荣华富贵。
当时苏培盛还没有进宫时,他们一家人都挺老实的,而随着苏培盛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们那帮亲戚的欲望也水涨船高了,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如果是一般人在朝廷做官,他的对头们定然会不遗余力地搜集他和他的家人的各种黑历史,来弹劾他,但雍正对苏培盛的保护和提醒,也能看出他对苏培盛的喜爱。
他告诉苏培盛说,你常年在宫廷之中,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家里边的情况,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如今你也说不准,但切记的是,不能依仗着朝廷内部的势力为他们这些人开后门,切记切记。
他甚至连理由都给苏培盛想好了,这些都不是苏培盛的错,是他很久不回家了,不知道家里那些人的善恶所以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并不是他有意想这样做。并且提醒他,对于那些犯事的亲戚千万不要包庇,一定要依法处理。而从后来看苏培盛对家人的约束也是不错的,并没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能博取领导如此赏识和关心的,苏培盛应该算是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如果就这样下去,苏培盛不仅会有一个安详的晚年,还能混一个不错的名声,但人总是会恃宠而骄的,无论是之前有多么的谨慎小心,苏培盛也不例外。
史书对苏培盛晚年的记载并不多,而他的死因也有一点欲盖弥彰的意思,史书说在雍正后期,苏培盛见到除了皇帝以外的其他皇室成员竟然都不下跪,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毕竟古代是讲究尊卑之分的,你在厉害的太监,见到皇室成员也必须要下跪请安,苏培盛就是因为这一点失误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后半生便是平庸了下去。
但回望他的一生,在封建社会家里能够出一个苏培盛这样的人,可谓是祖坟冒青烟了,而他的一生可谓是十分的传奇,从落魄书生到太监总管,虽然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其成就也是十分可观,他的族人也一定在他的庇护之下活得会十分幸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