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
多款知名进口药将退出国内市场,说有80个药,不卖了,注销了。

这事关键在哪呢?这里面,一大半都是外企的,或者中外合资的。很多都是我们听着很熟的“进口药”。
这不是因为药有安全问题,是企业自己不想卖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多人都在担心的现象:那些我们以前很信赖的“进口药”、“原研药”,是不是正在悄悄地离开我们的医院?

你可能有遇到过,现在去医院开药,以前医生常给你开的某个进口药,现在药房说:“没了,换个国产的吧,成分一样。”
就拿那个治糖尿病很常用的,很多人吃了好多年的“原研”二甲双胍,以前那是市场上的绝对主力。可现在,你去医院看看,是不是越来越难开到了?
取而代之的,是那种几块钱能买一大瓶的国产仿制药。
还有辉瑞生产的“希舒美”,以前大人小孩感冒发烧,经常用的,现在在公立医院,也基本绝迹了。
还有一些治癌症的、抗过敏的、治乙肝的……一张长长的单子,都在慢慢地“消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琢磨了一下,这背后,是几个大变化在推着走。

一个是,“集采”。
这个词你可能听过,就是国家搞的“超级团购”。
出发点是好的,没得说。用全国医院的采购量,去跟药厂谈判,把价格狠狠地打下来。
这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好事,药价确实降了。
可问题也来了。
这个“团购”,比的是谁“价低”。国产的仿制药,可以不怎么算研发成本,甚至亏本也要抢占市场。可那些进口的“原研药”呢?人家几十年的研发成本在那儿摆着,他根本降不到那个价。
那你价格高,就入选不了。入选不了,就意味着公立医院这个最大的市场,基本就跟你说再见了。
第二个,是医保改革。
现在医保付费,搞了个叫DRG/DIP的东西。

这玩意有点复杂,大概意思就是你看某一个病,比如肺炎,医保只给医院报销一个“固定”的金额,如果总费用超了,超出的部分,医院自己赔。
如果用便宜的国产药,治好了你,医院可能还有得赚。如果非要用那个贵的进口药,总费用超出了医保给的“固定金额”,那超出的部分,医院就得自己亏。
你是医院院长,你怎么办?
就算医生知道那个进口药可能效果好一点,起效快一点,但从医院经营的角度,他也只能给你开那个便宜的。
第三个,就是“撤网”。
有些进口药,脾气也硬,说我就是不降价,我成本高。
那好,不降价,就可能触碰到各个省采购网的“红线”。结果就是,直接被“撤网”了。
“撤网”的意思就是,这个省所有的公立医院,系统里都买不到你这个药了。
这几个动作下来,进口药大批撤出公立医院,就成了必然。
说到这,不得不提《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了。
电影里,那个老太太哭着说:“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那句话,戳中了我们所有人的痛点。千百年来,我们最怕的就是“因病致贫”,最怕的就是“天价药”。
我们怕“看不起病”。
所以,国家下大力气搞“集采”,把药价打下来,就是为了回应这种最朴素、最强烈的呼求。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做到了“看得起病”。
可现在,另一个问题,又悄悄冒了出来。
当医院里只剩下那些最便宜的药,我们是“看得起病”了,但我们还能“看得好病”吗?
这不是在说国产药就不好,很多国产药质量也非常好。
但我们得承认,在某些领域,那些研发了几十年的“原研药”,它的疗效、稳定性,确实有它独到的地方。
如果一味地追求“低价”,导致那些真正好的、贵的药,在我们最需要它的公立医院里彻底消失了。
那这种“便宜”,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贵”呢?
毕竟,我们去医院,最终的目的,是把病看好。如果看不好,再便宜的药,又有什么意义?

那我们的路,该怎么走?
我看国外的一些做法,他们是搞“多层次”。
公立医院是基本,保障看得起;私立医院是中层,保障看得了;顶级诊所是高端,保障看得好
他们的医保,也是分层的。公共医保,保大众;商业保险,保那些更贵、更好的服务。
但咱们的情况不太一样。咱们的公立医院,是绝对的主力,是90%以上的人看病的地方。
如果这个“主力”都只提供“基本”选项了,那我们这些普通人,想用点“更好”的药,该去哪儿呢?
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位网友说得好:可以贵,可以自费,但要给病人选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