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退役空军司令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俄罗斯下一代远程截击机米格-41已完成外部设计,预计未来几年内开展原型机试飞。
按照波波夫的说法,米格-41的研发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延续了上世纪80年代苏联后期的初始设计。它隶属于“未来机载远程拦截系统”(PAKDP)项目,定位是米格-31的继任者,作战任务很广——号称既能对抗高超音速导弹、F-35这类隐形装备,甚至还能拦截低轨道卫星。
图:网友想象的米格-41
从目前可知的少量信息来看,米格-41是一款重型截击机:采用双引擎设计,尺寸比前代米格-31更大,使用更大的机身据称是为了装下功率更强的航电系统、更多的油料和更强大的武器。其机体外形可能采用了隐身设计,同时配有内弹舱。
性能上,米格-41最亮眼的就是速度。俄罗斯媒体称其设计最大速度要达到4.0-4.3马赫,实用升限12500米,航程也则要达到惊人的5000公里。
目前各国现役和在研的战斗机,无论是五代机,还是六代机,最大速度基本都不超过3马赫,因为过快的速度会导致机体与大气摩擦产生严重的发热,这对机体蒙皮材料和热管理提出了严重的考验。米格-41如果真能达到4马赫的速度,那的确是个突破,不过这也可能只是短暂的冲刺速度。
图:网友想象的米格-41
在雷达配置上,米格-41围绕“多任务拦截”来打造,其机载雷达用的是有源相控阵体制,得益于机体尺寸大,所以雷达天线的尺寸可以做的比现在的战斗机更大,其探测距离号称要能达到800公里,并要能同时跟踪30个空中或空间目标,还能引导6枚导弹拦截。
除了雷达外,米格-41还要装有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能够进行静默跟踪和攻击。
武器方面,除了改进型R-37M超远程空空导弹外,还计划装一种名为“远程多用途杀伤器”(LRPK)的武器。这种武器据称是多弹头分导设计,能对集群目标或机动目标进行饱和拦截。另外,专门打卫星的动能拦截弹也在测试中,靠机载火控系统引导,能打轨道高度500公里以下的低轨卫星。
图:米格-41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俄媒还称米格-41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有人驾驶,一个是无人驾驶。其中无人驾驶版能当“忠诚僚机”,和有人机配合作战。
俄罗斯之所以坚持研发米格-41这种大型高速截击机,美国媒体《全球防务新闻》分析称,可能是因为俄罗斯在隐形技术上比中美差一截,所以就干脆跳出隐身赛道,在速度和高度上做文章,用高速的“快打快撤”的思路对抗隐形战机,这也是扬长避短的无奈之举。
不过,别看米格-41的技术设计指标很亮眼,但从俄罗斯先进战机的研发历史和当前工业能力来看,项目推进还有不少挑战。
图:米格-41想象
一方面是技术瓶颈。4马赫的持续飞行对机身材料和动力系统要求极高:飞行时机身表面温度能到数百摄氏度,得用钛合金复合材料和主动冷却系统。但俄罗斯在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量产上有短板,能否满足米格-41的要求,确实很难说。
另外,雷达系统的生产也很难。米格-41的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需要砷化镓或者氮化镓材料,可俄罗斯在这方面主要依赖进口,能够获取的资源不够稳定。拿苏-57举例,它从首飞到量产用了10年,截至今年4月,量产型只交付了26架,加上9架原型机总共才35架,量产速度远低于计划,核心问题就是关键材料和部件供应短缺。
最后就是经济和工业能力的限制。俄罗斯2025年的国防预算约为1450亿美元,其中近40%要用来补给俄乌冲突前线,分给新装备研发和生产的钱很有限。
图:米格-41想象
米格-41的技术复杂度和所需要的资金比苏-57高得多。如果解决不了量产和后续投入问题,那就很难形成规模作战能力,整个项目的周期就会拖得很长,意义也会下降。
综合来看,米格-41作为俄罗斯“空天防御一体化”战略的核心装备,部分技术指标的确很高,4马赫的速度和反卫星能力,让它与中美新一代战机的设计方向和侧重点区别明显。
不过考虑到技术瓶颈、经济压力和工业能力不足,未来米格-41能不能达到设计指标,按计划首飞和形成战斗力,还很难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