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得到代表,他自幼才学出众,21岁那年就参加了科举。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可是名震京城,不过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他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就批了一个第二名,这让苏轼与科举状元失之交臂。在1978年,陕西状元同样也因为一个规则跟北大失之交臂。 韦成枢,1948年出生,陕西西安人,那时候读书条件并不是很好,每个学生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韦成枢是个读书的好苗子,脑子灵活,在班上是出了名的尖子生,当年的学生,除了读书之外,是样样精通,不如说是不得不精通。

父母在田地里面干活,工作忙,10岁的韦成枢早、中、晚要给弟弟妹妹做好饭菜,等他们吃完,还要打猪笼草,喂完猪才能去学校自习,韦成枢“嗜书如命”走在路上还在看书,后来他考上了西安市20中(西安高级中学)。 上了中学,学习更加紧张,为了节省时间,韦成枢在路上背数学公式、俄语单词,他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上大学,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没有顺利参加高考。

1977年,广播上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知识青年们都开始报名备战高考,韦成枢也是非常激动,但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并没有参加第一届高考,他将第二届高考当做了目标,他发奋苦读。 他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计划表,数学复习一个月,政治、地理、历史各复习一个星期,至于语文,就没有太多时间去复习了,他白天上班教书,晚上读书。1978年7月20日,韦成枢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走进了考场。

考试一共就三天,第一天考政治、历史、第二天考数学和地理,第三天考语文,每一门各100分,总共500分,陕西省从1966年~1978年的十几届学生当中,有30万人报考,但文理本专科录取的人数才1万人左右,相当的难考。 韦成枢在考完之后,老师还跟他说他答得不错,他自己心中也有一个底,大概能估算出成绩来,韦成枢给自己估了一个425分的高分,这样的分值在当年已经算是相当高了。

在成绩公布出来之后,韦成枢并没有太多的意外,因为成绩跟他的估计的分值相差不大,他考了423.9分,这个分值在当年算什么呢? 1938年的陕西文科一本分数线是310分,二本分数线是280分,韦成枢超过一本分数线100多分,全省文科成绩400分以上的只有8个人,而他的总分成绩是全省第一,妥妥的文科状元。 韦成枢选择了心心念念的北大,可最后他却没有被北大录取,因为当时高考有规则,教师只能上师范,他就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了,虽然错过了北大,但韦成枢永不言弃的精神和才华还在。

如今,韦成枢已经是陕西曲江一中的历史高级教师,担任陕西高考文综阅卷成员,陕西中小学教材专家组,现在生活也相当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