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朝鲜阅兵结束,美日韩军演紧随其后,中方代表临走前送了平壤三句话,半岛局势最后一丝不确定消失,东亚“小北约”迎来“最后的晚餐”。
前阵子,朝鲜在纪念劳动党成立80周年阅兵上展示的新装备,可以说是让对面的韩国又惊又怕。原本朝鲜军事装备落后于韩国,让韩国觉得半岛局势尽在掌握之中,现在好了,朝鲜的军事装备水平和韩国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某些方面已经反超韩国,实际上具备了和美韩联军相抗衡的力量,韩国再看半岛局势,竟已不是“优势在我”。
朝鲜亮出 “破局” 级装备
2025 年 10 月 10 日深夜,平壤金日成广场迎来朝鲜劳动党成立 80 周年纪念阅兵式,这场在夜色中进行的军事展示,以密集的新型装备亮相打破了外界对半岛军力格局的固有认知。
受阅方阵中,陆军装备的升级尤为醒目,改进型 “天马 - 2” 主战坦克以全新炮塔设计和附加装甲配置亮相,其火控系统与动力单元的改进痕迹明显,与韩国现役 K2 坦克的技术代差进一步缩小。
紧随其后的 “18 式” 155 毫米自行榴弹炮采用模块化发射系统,射速较前代提升近 30%,可适配精确制导炮弹执行纵深打击任务。
远程火力板块更成为整场阅兵的焦点。600 毫米 “超大型多管火箭炮” 以 12 联装发射架的姿态通过广场,这款装备射程可达 400 公里,能携带子母弹或钻地弹头,其打击范围可覆盖韩国釜山港至首尔的全部核心城市群,对美韩联军的前沿基地构成直接威慑。
而压轴登场的 “火星 - 20” 洲际弹道导弹,以白色发射车搭载的庞大身躯成为全场核心 。
这款采用固体燃料推进的核导弹,射程被外界评估超过 15000 公里,不仅能覆盖美国本土全境,更具备搭载分导式多弹头或高超音速弹头的能力,其发射准备时间较液体燃料型号缩短 90% 以上,突防能力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俄国旗帜出现在受阅方阵中,这一细节被解读为朝鲜在地区安全格局中寻求外部协作的信号。整场阅兵未公布具体兵力规模,但通过装备现代化程度的展示,直接回应了韩国此前的军力自信。
韩国总统李在明就职时曾公开宣称,韩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军事力量,常规军力仅弱于美、俄、中、印四国,其依据是全球火力组织排名 —— 韩国以 0.1656 的分数位列第五,远超朝鲜的 0.6016 和第 34 位排名。
三点立场锚定半岛底线
10 月 11 日清晨,出席阅兵观礼的中方代表团搭乘专机离开平壤,临行前通过外交渠道向朝鲜方面传递的三点立场,成为稳定局势的关键信号。
这三点立场紧密围绕外交部此前确立的核心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中方在半岛问题上的底线与方向。
“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这一表述延续了 9 月 22 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表态,强调和平稳定并非单一国家的诉求,而是包括美日韩在内的地区各方共同福祉。
中方特别提及,半岛若发生冲突,将直接影响全球 30% 以上的半导体供应链和 15% 的海运贸易通道,其连锁反应远超地区范畴。
“需正视半岛问题的症结和根源”。中方在沟通中重申,半岛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长期存在的安全失衡,外部军事同盟的扩张与制裁施压的循环升级,只会加剧对立情绪。
这一立场暗合韩国国内对安全政策的反思 —— 尽管李在明政府强调韩美同盟现代化,但韩国国防自主权受限的问题始终存在,作战指挥权部分由美国掌控,关键技术如宙斯盾系统依赖外部供给。
“坚持政治解决大方向”。中方明确表示,军事手段无法破解半岛困局,呼吁重启六方会谈等多边协商机制,同时提出应尊重朝鲜的安全关切,通过对话构建均衡的地区安全框架。
这一建议与朝鲜阅兵展示的双重意图形成呼应 —— 既释放威慑信号,也为政治协商保留空间。
美日韩联动
中方专机离朝数小时后,美日韩三国便启动针对性军事行动。
10 月 11 日下午,美国太平洋舰队宣布,“里根” 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已从日本横须贺基地启航,前往朝鲜半岛东部海域,随行的包括 “提康德罗加” 级巡洋舰 “钱瑟勒斯维尔” 号和 “阿利・伯克” 级驱逐舰 “巴里” 号,舰队搭载的 F-35C 舰载机中队已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韩国军方同步宣布,将原定 11 月举行的 “乙支自由护盾” 联合军演提前至 10 月 15 日启动,此次军演规模较 2024 年扩大 40%,将首次引入美国陆军 “暗鹰” 高超音速导弹连参演,该导弹射程达 2775 公里,可覆盖半岛全域。
韩国陆军还将出动 K2 坦克旅和 “天弓 - 2” 防空导弹部队,演练 “先发制人打击” 科目,现役 50 万兵力中的 8% 将直接参与。
日本防卫省 10 月 12 日公告显示,已向青森县三泽基地增派两个 F-15J 改进型战机中队,该机型经过雷达与航电系统升级,可搭载 AAM-4B 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同时,日本海上自卫队 “摩耶” 号宙斯盾驱逐舰已驶离长崎基地,将与美韩舰艇在济州岛南部海域开展联合反潜演练,重点测试水下目标探测与协同打击能力。
三国还公布了后续军事协作计划:11 月将在日本海举行 “三叉戟” 联合反导演习,美制 “萨德” 系统、韩军 “爱国者 - 3” 与日军 “标准 - 6” 导弹将首次开展多梯队拦截测试;12 月启动情报共享机制升级,实现朝军导弹发射数据的实时同步。
这种多层次联动被外界解读为东亚 “小北约” 架构的实质落地,但韩国国内已有担忧声音,认为过度绑定美国可能使韩国沦为 “地缘博弈前沿”。
从 “优势在我” 到均势博弈
朝鲜阅兵与美日韩军演的密集互动,正在重塑半岛军力平衡。
此前韩国的自信建立在常规力量的数量优势上:2025 年韩国国防预算达 463 亿美元,是朝鲜 20 亿美元军费的 23 倍,现役坦克超过 2000 辆,海军拥有 “正祖大王” 号万吨驱逐舰等现代化装备,空军已列装 F-35 隐身战机。
但朝鲜通过聚焦 “非对称战力” 实现了突破,“火星 - 20” 洲际导弹的列装直接抵消了美韩的核威慑优势,而 600 毫米火箭炮则以低成本方式实现了对韩国战略目标的全覆盖。
这种转变在韩国舆论场引发明显波动。李在明就职时宣称 “只有四国能打赢韩国” 的言论,曾在韩国国内获得广泛认同,其提出的 “国防工业四大强国” 目标还得到军工企业支持。
三星等企业已具备战时转产武器的能力,韩国军工出口已跻身全球前十。但阅兵后韩国《中央日报》的民调显示,58% 的受访者认为 “半岛军力差距正在缩小”,32% 的人担忧 “韩国安全主导权旁落”。
更关键的变化在于战略主动权的转移。朝鲜通过展示固体燃料导弹,实现了 “发射即打击” 的威慑能力,而美韩联军虽在常规装备上仍占优,但首尔距朝韩边境仅 50 公里的地理劣势无法改变,一旦冲突爆发,韩国经济核心区将面临直接打击。
这种 “相互摧毁” 的威慑平衡,让此前韩国秉持的 “优势在我” 心态逐渐被审慎务实的认知取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