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做的最好,但是谁能想到在很多年前,我们的锂电池材料还被日本卡脖子。他们当时想以十倍的价格压榨中国,没想到最后却被中国反杀。这是怎么一回事?

凭借垄断地位,疯狂收割中国市场

从上世纪开始,日本就在锂电池领域抓住了先机,我们都知道,从上世纪开始,日本的电子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排得上名次,比如我们熟知的索尼相机、富士相机以及各类手机和电脑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些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

我们都知道,想这些可以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往往需要电池供电,当别家还在使用干电池的时候,日本的电子产品里却出现了可以充电的锂电池,这对于当时的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加分项。所以那个年代,日本不仅各类电子产品火了,连锂电池也火了。

电子产品带火了日本的锂电池,但是能让日本在锂电池领域占优势的,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拥有丰富的锂电池制造材料。日本富美莱总研在2006年发布了一则调查数据,数据显示,锂电池的四种主要构件,全世界就日本占有最高的份额,像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以及电池里面的隔膜,这些材料日本分别占了77%,而负极材料更是垄断了96%的份额。

当时日本拥有最丰富的锂资源,又有很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科技人才,再加上庞大的市场需求量,让他们在锂电池领域,完全处于垄断地位,于是让他们有了疯狂收割市场的底气。

据相关资料报道,在2000年前后,日本企业,如东海碳素、吴羽化学等,还要从中国进口天然石墨作为锂电池的材料,这些材料到了日本,被加工成锂电池负极材料,然后再卖到中国,价格一下子翻了十倍以上,吃相是非常难看。因为技术不如人,所以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都一直被人家压着打。

不过在意识到日本的垄断只会让我们变成他们的收割对象的时候,中国的一些企业就开始发奋图强,打算自己掌握锂电池的技术。

中国如何反杀日本垄断?

2010年以前,中国的锂电池产业一直被日本垄断,但是直到2010年,这种局势开始有了转变,而率先撞开日本垄断城墙的,竟是中国一家生产西装的企业,杉杉集团。

1999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夕,杉杉集团的创始人预感到了国外服装巨头未来可能会打到“家门口”,在这样的生存危机之下,他开始寻找转型项目。于是投资了一个亿的资金,和鞍山热能研究院达成合作,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中间相碳微球”锂电池负极技术。

在购买到了这项技术之后,他们仅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实现了巨大的突破,每一年生产的中间相碳微球可以达到200吨,使得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价格可以压到每吨30万元以下,对比日本的每吨50万到70万,中国生产的明显要便宜很多。这样一来,直接就打破了日本对锂电池材料的垄断地位,原本依靠压榨中国获利的日本企业,有些甚至承受不住压力,被迫关闭了生产线。中国和日本的锂电池之争,开始出现了攻守易形。

在杉杉集团打了头阵之后,又出现了贝特瑞和中国宝安集团,他们也开始在锂电池材料产业上努力。他们把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作为新兴业务重点推广,后来又研究出了改良的天然石墨,成为了新的锂电池负极材料。这些材料在实现量产之后,开始进军到海外市场。直到2006年的时候,贝特瑞生产的负极材料在全国市场中的占有率排名第一,并且还成为了全球第四大负极材料厂商。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中国锂电池产业日益兴起的时候,日本却因自然灾害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2011年,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日本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在这样的强震下,又引发了海啸,席卷了日本的很多工厂建筑,在极短的时间内,让日本的产业链进入了瘫痪状态。

日本一度依靠国内庞大的产业链,垄断了多项产业项目,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不被卡脖子,但是一旦遭遇不可控的自然灾害时,一切都会化为泡影。

当然,天灾也只是一方面,中国的锂电池技术之所以能够崛起,国家政策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原因,尤其是在国家对新能源领域重视起来之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可谓是插上了翅膀。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负极材料得到了可观的发展。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那一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规模为24.1亿元,而6年之后,也就是2020年,则是快速增长到了164.25亿元。

如今,贝特瑞市值达到了670亿元,成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制造的引领者。在不断扩建产能的同时,他们也在研发下一代硅碳负极材料。

而作为商用锂电池的鼻祖,索尼却在2016年的时候,将电池业务以11亿元的价格甩卖出去,还有丰田、本田、这些日本车企,也都在新能源汽车热潮下弄得灰头土脸。

随着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崛起,日本曾经的大好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么他们就真的甘心如此下去吗?

日本还能崛起吗?

据说,第一块可充电的锂电池,是由一个叫做“吉野彰”的日本人,在1981年发明的,这个成就使他在锂电池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且让他获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关闭了几十年的国门突然被打开,十几亿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给了中国走出去的机会,也让别的国家有了走进来的机会。在这样的机会下,世界获得的是十多亿人的大市场,而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很明显是占据了市场的地理优势的。

在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日本电子产品开始走进中国,比如相机、电视、掌上游戏机之类。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电池也迎来了一波大风口。凭着技术和材料垄断,日本疯狂收割着中国市场,但是他们也没想到,2010年之后,中国竟然会摆脱日本锂电池的依赖,并逐步把日本头上的皇冠摘下来。

不过日本也不会因此而选择放弃,在锂电池领域,他们前几年还推出了一种新型的锂电池,这种锂电池叫做“锂硫电池”。这也是一种可充电的锂电池,据说能量密度非常大,如果负极金属全部反应完的话,能量密度是三元锂电池的6倍,是磷酸钛锂电池的8倍,是钛酸电池的20多倍,并且只需要3千克的电池,就能让丰田旗下的A级轿车跑700公里。

这款电池可以说性能相当优秀,日本企业曾想靠这种电池在如今的市场逆风翻盘,然而这种电池据说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就是它所用到的材料之间,会相互作用生成一种糊状流体,并且时间越久,电解液就会越浓稠,严重阻碍利锂电子的运动速度,最终放不出电。

所以这电车使用了这种电池之后,在起步阶段虽然能够看到电量充足,但是走在半道上电车的速度就会越来越慢,主要就是因为电池内部出了问题。所以虽然硫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很高,但是实用性却很低,想要投入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是不是日本在突破这道难关之后,就能翻盘了呢?其实也很难。

首先要承认,日本虽然最早发展锂电池,但是没有把握住中国这个大市场。如今中国锂电池方面之所以腰杆能挺起来,技术只是一方面,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中国本土掌握着大量的锂矿和石墨这些原材料。如今锂矿最多的就是中国和美国,日本限于国土面积,如果他想要继续使用锂材料,就绕不开中国和美国这层关系。

如今新能源汽车已成趋势,未来谁掌握电池技术,谁就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命脉,中美好不容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成就,怎么可能还给日本留机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