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最近,欧洲的电动车市场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根据7月份的销售数据,比亚迪的销量同比实现了225%的惊人增长。与此同时,长期以来的市场领导者特斯拉,销量则下滑了40%。

这场胜利尤其值得玩味,因为它是在逆风中取得的。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了更高的关税(比亚迪为17%,远高于特斯拉的7.8%),比亚迪依然凭借其丰富的车型矩阵和着眼于匈牙利新工厂的本地化战略,成功实现了逆袭。

在肯定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的同时,作为一个长期的行业观察者,这场基于“硬件”和”产品线“的胜利,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我之前反复强调过,汽车产业的革命分为三步:电动化、智能化,以及最终的出行服务化。比亚迪无疑是“电动化”的王者,但在这场胜利的B面,它在通往“智能化”的道路上,是否埋下了战略隐患?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剖析一下。

比亚迪7月在欧销量猛增225%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销量数字。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公布的数据,2025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达到了13503辆。而同期特斯拉的注册量仅为8837辆。这不仅仅是百分比上的变化,更是数量上的超越,标志着市场格局的真实改变。

那么,这场“冰与火之歌”的背后,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来看特斯拉的“冰”。特斯拉销量下滑,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产品线的老化。Model3 和 Model Y虽然经典,但多年未有颠覆性的换代,在设计和体验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其次,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可忽视。欧洲市场涌现了大量来自传统车企和中国新势力的优秀产品,比如蔚来、极氪等,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最后,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是“马斯克效应”。多份市场分析报告都指出,马斯克在政治领域日趋两极化的言行,正在损害特斯拉在欧洲传统用户群体中的品牌口碑和吸引力。

再看比亚迪的“火”:比亚迪的惊人增长,则是另一种方式的市场拓展战。

首先是广泛覆盖的产品策略。比亚迪向欧洲市场投放了包括海豚、宋等在内的多样化车型矩阵,覆盖了欧洲消费者偏好的紧凑型、高性价比不同市场,甚至提供了插电混动选项,适应了不同国家用户的需求。

其次,是比亚迪强大的制造和全球化布局能力。通过泰国等海外工厂进行生产和出口,比亚迪能够灵活地应对全球供应链的挑战,并有效控制成本。再加上其快速扩张的经销商网络,使得欧洲消费者能够更方便地接触、购买和维修比亚迪汽车。

总而言之,7月份的这场销量反转,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它更像是一场“扩张期”与“守成期”的直接碰撞。比亚迪正处在一个产品线丰富、渠道快速铺开、品牌积极向上的高速扩张阶段;而特斯拉则面临着产品线老化、竞争加剧、以及马斯克个人争议带来品牌损耗的守成挑战。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比亚迪的胜利,赢在了产品线和成本控制。但这也恰恰引出了我更深层次的担忧:当竞争的下半场——也就是“智能化”战争来临的时候,这套成功的“硬件打法”,是否反而会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和战略负担?

比亚迪7月在欧销量猛增225%

这正是我一直强调的,汽车产业的价值核心,已经从“马力”不可逆转地转向了“算力”和“数据”。比亚迪正面临一个关键的战略岔路口,并且,它目前选择的路径,可能存在着“刻舟求剑”的风险。

这里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工智能时代至关重要的概念——“数据统一性”

我们来看看行业标杆特斯拉是怎么做的。 它在所有的车型中,都坚持采用一套标准化的、纯视觉的智驾硬件方案,甚至不惜移除之前车型上的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来保证这种极致的统一性。

这并非为了节省成本,而是一项深刻的战略决策。因为只有这样,每一辆特斯拉汽车在路上行驶时,收集到的数据才是同构的、标准化的。这样海量、统一的数据,可以被集中起来,用来训练一个最强大的、通用的自动驾驶模型。

这个模型一旦优化升级,又可以通过OTA(空中升级服务),无缝地部署到所有在路上行驶的特斯拉汽车上,无论新旧。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自我加强的数据飞轮:标准化的硬件--统一的数据--更强大的模型--更优质的服务--覆盖尽可能多的用户。哪怕是最便宜的Model 3,只要车主付了订阅费,就能享受到百万级别的Model S一样的自动驾驶服务。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方案。它推出了多款配置不同、覆盖多个价格区间的智驾方案,希望通过硬件配置的差异,比如激光雷达的数量和型号,来区分车型的档次,让消费者更直观的感受到价位的差异,这背后,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硬件思维。

这在传统汽车时代是完全合理的。但在AI时代,这种做法却可能带来一个致命的后果——“数据碎片化”。

比亚迪庞大的销量,有可能被这几套不同的智驾系统,人为地分割成了几个互不相通的“数据孤岛”。一套搭载了A方案激光雷达的车型收集到的数据,无法直接用于训练另一套搭载了B方案激光雷达的车型。

于是,比亚迪销量最高、最有可能成为“数据金矿”的那些中低端车型、它们产生的数据,无法直接赋能给需要更复杂模型中的中高端车型。这样一来,比亚迪最大的优势——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数据规模,就被这种碎片化的硬件策略给白白浪费了,在自动驾驶上追赶特斯拉的难度就更大了。

比亚迪7月在欧销量猛增225%

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这次胜利,本质上是两种发展模式的正面碰撞:一方面是比亚迪为代表的、以硬件为核心、以制造能力驱动的“产品规模化”模式;另一方是特斯拉为代表的、以软件为核心、以数据驱动的“服务规模化”模式。

在短期内,比亚迪的模式无疑更具市场冲击力,因为它更贴近当下消费者对“好产品”的传统定义。但从长远看,当汽车的价值越来越由软件和智能服务来定义时,谁的模式才更具未来性?

这其实给我们所有希望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转型的企业家们提了个醒:企业不光要积极引入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升级自己的经营理念,找到与先进科技相匹配的业务模式。

AI时代的真正目标,是实现“服务规模化”和“服务平权”。就像当年福特T型车通过流水线生产,让普通工人也能买得起汽车,实现了“物质平权”一样 。今天的特斯拉,也正试图通过标准化的智能体系,让所有车主,都能通过订阅,享受到同等水平的顶尖智能服务 。

我们希望比亚迪在庆祝当前胜利的同时,能发起第二次“自我革命”,完成从“产品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跨越,摒弃“刻舟求剑”式的旧策略,真正拥抱AI时代的未来 。

你认为比亚迪的“硬件打法”还能持续领先多久?它会进行自我革命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比亚迪7月在欧销量猛增225%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