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大序》 中国历史传承数千年,有几个朝代的国力都曾站在世界顶端。人们提起盛世往往都会想到唐朝,经济、文化、军事都达到空前的规模,唐诗也一度成为文化主流的代表。其实作为唐朝的正统接班人,长期被后世看作“积贫积弱”的宋朝,在国力和文化方面有匹敌唐朝的能力,甚至隐隐压过唐朝一头。宋朝民间的富裕程度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过盛唐,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儒学的复兴,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发展。理学初兴,科技水平逐渐走上正轨。在宋朝统治的三百余年里,人口更是翻了三倍。而文化方面,除了唐诗的延续外,宋词成为新的潮流,唐宋八大家里甚至有六位都是宋朝人,足以说明宋朝的文化水平之高。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宋朝有一“懒”诗人,仅仅凭一首只写了2句的诗,大放光彩,而这首诗也流传千古,这就是宋麟所写的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断句》的由来 范仲淹除了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之外,在政治上亦是成绩卓越。同时范仲淹也是一个惜才之人,他经常在工作推荐一些表现好的下属,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在范仲淹手下做事,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有很大可能被推荐做官。据说范仲淹在浙江做官时,推荐了不少表现出色和文采出众的下属,让他们的官职升迁或者调任更好的地方。

不巧的是,这段时间的苏麟因为公务,正好在外地待着,自然错过了被范仲淹发现才能并且举荐他的机会。可是听到自己的周围同事,平时和自己同样职位或者比自己只职位更低的都得到了提拔,自己却没有被范仲淹记起。可是这种事又不好当面去提,于是想到了写一首诗,让文采卓越的范仲淹帮自己指点指点,借此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于是就有了这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出现。

《断句》的含义 这首诗被呈递到范仲淹手上,范仲淹看了一眼,便知道了苏麟的心思,他这是为自己没有得到升职的机会鸣不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句在讲靠近水岸边的阁楼,因为水里不会生长高大的树木,所以总是可以最先比其他地方看到月亮,向着太阳生长的树木,比起阴暗阴影里的花草,会生长的更快,更容易迎来“春天”。表面上两句诗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说那些生活和工作在范仲淹身边的人,都看到了“月亮”,迎来了“春天”,一个个升职加薪,而自己因为公务在外地,所以没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也许这首诗放在别人眼里,多少会觉得有点巴结范仲淹的意思,把范仲淹的身份无限放大,但正是苏麟的这份机智和才华打动了范仲淹。并不是因为苏麟的“巴结”,能动脑借诗言志,而且诗句写的如此生动巧妙,也不乏是个人才,苏麟自然也受到了范仲淹的提拔。

《断句》的引申 千年已过,当时的人和物早已不存在,这两句诗却成为经典流传下来,但是已经改变了它当时的用法,不是下属给上司表明希望提拔的意思了。现在这两句诗多了很多讥讽的意思,常常被人们讽刺那些依靠权力职务谋私的情况。苏麟虽然被人们称为宋朝的“懒”诗人,但正是因为这两句精华才让他获得了职位提升,也让他的名字被后人所记住。

结语 自古至今,诗歌大多被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载体。正是因为有诗歌,才有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也正是因为有诗歌,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细腻。放到近代,诗歌的体裁在变,但是那份蕴含其中的深情却从未改变,就像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一样,诗歌的寥寥几笔就把那种满腔富含的爱国情感,浓缩为两句话。作为传承者,或许我们没有能力再创作出那样的作品,但至少我们应该去将这些作品好好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毛诗·大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