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这是明朝开国以来,局势最严峻的一年。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不仅多数将领战死,就连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紧接着瓦剌企图用皇帝做人质,明朝形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就在这时,主人公于谦出场了。 明英宗被俘后,朝中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不少大臣甚至提出南迁。只有于谦等少数人坚决反对,并毅然决然站出来,最终成功守住了北京城,粉碎了瓦剌的阴谋。 于谦只是一个文官,之前也没打过仗,为什么土木堡之变后,他能打赢京师保卫战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政治方面 瓦剌俘虏了明英宗,对他们来说就像掌握了一张王牌。明军要是打过来,他们就把明英宗挡在前面,你打我就等于打你的主子。而瓦剌进攻明军的时候,后者也会投鼠忌器,不敢放开回击,这让也先攻下不少城池。 于谦看穿了这一点,便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然后征得皇太后的同意,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如此一来,瓦剌手中的明英宗就失去了价值,就只能拼实力了。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没有政治基础,军事行动往往无果而终。北京就是政治中心,有着浓厚的政治基础,不仅民众认同度高,明朝的宗庙、众多的机构也都在这里。如果要南迁,就等于放弃了半壁江山,南方无险可守,很难长久坚持下去。接下来就看看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 明英宗这次亲征,虽然败光了明朝几十万兵力,但明朝国力犹存,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因此于谦很快又组织了22万兵力,尽管战斗力比之前可能要差一些,可只要配上有能力的将领,那便不成问题。 除此之外,各地勤王的军队也在往北京赶来,此时瓦剌想胜,就必须速战速决,不然等各地军队赶来,他们将腹背受敌。可他们同时又忌惮明朝实力,所以不敢铤而走险,只能在周围游荡。 最关键的是,明朝还有武器上的优势,也先率领的都是骑兵,他们最怕的就是火器远程攻击。就好比当初努尔哈赤的骑兵何等精良,可是在明军精良的武器,和坚固的城墙面前,仍然占不到一点好处,连努尔哈赤自己都吃了亏。

地理方面 当初朱棣选择北京作为明朝都城,并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巢。后世都说他是“天子守国门”,既然这里被称为“国门”,就说明他有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加上后来几代皇帝的努力,北京已经拥有很强的城防体系,可谓易守难攻。 人和方面 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未开化之前,一直有着野蛮、残暴的特点,他们往往是通过掠夺得来吃的用的,吃完用完后再来掠夺就是了。但汉族人不同,在面对敌人入侵的时候,北京城的百姓是可以团结起来对外的,他们都会支持于谦的工作。 根据记载,于谦下令短时间内加强北京城的防御工事,于是在一个月之内,京城的各大城门都进行了整修,把城内侧由土筑改为砖筑,并构筑了城壕。同时他又命令工部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置门扉,在城墙上绑上沙栏木,整体大大增强了北京城的防御性能。

与此同时,通州的几百万石粮食,也马不停蹄被运到北京,解决了粮草方面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大家团结一致的结果。可见于谦能够保住北京城,并不是他有什么神仙技能,只不过是对形势做了认真分析,也有赖于大家精诚合作。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宋朝“靖康之耻”的历史重演,也延续了明朝的寿命,一时间于谦成为朝廷的功臣、百姓的英雄,《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参考文献《明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