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跨国的人才掠夺,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先说说近期发生在我国的事情。我国有两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才俊,最近被英伟达挖走了,他们的待遇都在几千万美金以上。联想之前扎克伯格挖走11位顶级专家的情况,其中有7位来自国内,分别是4位清华的、1位北大的、1位浙大的、1位中国科技大学的。最近又有消息称,他花千万年薪挖走了12位中国的AI专家。这是美国大公司目前的做法。现在又有人爆料,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占全球的50%,这主要与中国的学科设置、学科发展和人才储备有关。毕竟,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此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必然能产生大量高水平的人才。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的这批科学家在国内搞科研时遇到两个制约因素。第一个制约因素是我们的芯片供应量不足。像蒂普森克,由于受到英伟达的限制,芯片购买量下降后,其大模型的运转就出现问题;第二个是manus麦纳斯跑到新加坡去了,麦纳斯即智能体,这也是由于芯片限制问题。现在国内的芯片已经到了自给的程度,所以这些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就无法施展了。另一个待遇问题。我国国内的待遇不可能达到上千万美元甚至几千万美元的水平。这个问题就要求国内企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用股权的方式吸引这些年轻人。如果过去用爱国心来吸引年轻人,能把他们吸引回来建设国家是有效的,但是现在还能这样做吗?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新的思路,凭借科技实力,提供良好的待遇,必须实行企业化运作。所以我们最近提出的创业板,可以加大创业板上市和科创板上市的放开力度,这恐怕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今天针对英伟达挖人和扎克伯格挖人的事情,我做了这样一个分析。我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一是不能不重视国外对中国人才的挖掘;二是不能不重视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面临的问题。这样的话,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有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从国家层面必须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全链条的整合力度,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待遇、公司化运作、上市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让年轻人在国内有发挥作用的地方。第二,国家必须尽快打造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产业体系,使我国能保持这个良好的势头,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专家谈如何面对跨国的人才“掠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