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张译演得差吧,其实真不算。
但你说他演得好吗?还真就不敢夸口。

问题不是出在张译一个人身上,可现在全网的火力,确实都打在他身上了。
谁让你是男一号,戏最多,镜头最多,出场就是主视角。观众盯你盯得最紧,出一点差池就像在显微镜下放大。结果你演了个“窝囊检察官”,演着演着把人都演得不想追剧了,那能不挨喷?
就这么说吧,《以法之名》最大的败笔,不是剧情太墨迹,也不是镜头太复读,而是把一个“查黑扫腐、硬刚系统保护伞”的检察官,活生生演成了个一脸“怕老婆”的喜剧角色。
——真的,张译这回栽了。

角色不立,演技就白搭
先说演得怎么样,再说为啥演成这样。
张译在《以法之名》里的“洪亮”,从第一集到第三十集,表情管理堪称灾难。不是表情太少,是表情太多,乱而浮。
一会儿缩脖子搓手,一会儿皮笑肉不笑;一会儿嘴角发抖、一会儿眼神游离。你说这是谨慎,还是怂?你说这是人设,还是演员自带的惯性?说实话,观众已经分不清了。

最搞笑的,是他在老丈人江旭东家里那个状态。
进门不敢大声喘气,吃饭不敢直视岳父,一听换工作就吓得“唰”一下站起来,像个犯错的小学生,这表现得不是一个有十八年政法系统经验的中年人,而是个刚出实习期的菜鸟。
“赘婿”这个设定我们理解,可你不能为了演窝囊,把人演得这么低三下四、毫无骨气。
哪怕你是潜伏在敌营的卧底,也不该时时处处把自己搞成个随时想钻地缝的样子吧?

再回头看剧情,洪亮是正义一方,虽然处境艰难、背负秘密,但你不能用“装怂”这一个动作,贯穿所有场景。要不你就干脆明说你是双面人,让观众心知肚明。现在倒好,装得太像,真成了小丑。
张译的“演技”正滑入舒适圈
张译不是没演技,他甚至是这个行业少数“稳定输出”的演员之一。但他的问题是,演技模式化了。
从《狂飙》里的安欣,到《他是谁》里的雷队,再到这次的洪亮,他越来越像是在重复自己——动作是那套,腔调是那套,连表情都像套模板一样。

观众不是没看过你演技好的一面,可你一直端着这碗饭,咂摸出来的味道就是——“太安全了”。
角色一变再变,你还是那个张译。
但时代变了,现在的观众不再吃“正气脸”“苦大仇深”“人狠话不多”这一套,他们要的是“复杂人性”“真实困境”“细节立人”。
而洪亮这个角色,本身就极端矛盾。

既要在系统中查黑反腐,还要在家里忍气吞声;既是局内人,又是系统的破局者。这个人必须要强大又要克制,要软中带硬,要在静水深流里隐藏翻江倒海的决心。
你张译演得太外化,太“告诉观众我很可怜”“我在演挣扎”“看我多委屈”,那反倒显得假。
尤其那段钻进审讯椅、又被卡住出不来的情节,导演想拍成隐喻,你演成了黑色幽默,观众一脸“这是要笑吗还是哭啊”的懵逼。

形象不符,代入感全无
咱别忘了,张译已经47岁了,饰演的洪亮在剧里也说是老检察官了,怎么行为举止还是像“初入职场的小白”?职场十八年你学不会直视别人说话?你还在偷偷摸摸半夜找吃、听见门响就钻桌子?真当自己在演校园剧吗?
再说洪亮的人设,明面上是东平检察院第十一部负责人,手握实权、心怀正义,你演得像个寄人篱下的窝囊男,观众能信你带队扫黑?信你敢抗命顶压、撕破系统的黑布?
就连剧里演保护伞的谢鸿飞(郝平饰)都比你有压迫感,演律师的程子健(金泽灏)都比你像个正义的人,这不是观众苛刻,是你把人设给演崩了。

你说你是扮猪吃老虎,那你至少得让我们看到你“是头老虎”啊,而不是连猪都不像,还像个捡破烂的刺猬。
锅不全是张译的,但锅底他得背一半
当然,张译演崩,不全是他的问题。《以法之名》这剧本身就拖,节奏拉垮、镜头重复、生怕观众看不懂似的一遍遍放回忆,这种灌水手法,已经引起观众不耐烦了。
再加上张译个人节奏慢、表演偏“细节型”的风格,更容易让人感觉“墨迹”。
而且最尴尬的是,他在演检察官,可没有任何一场戏让你感受到“这个人值得信任”“他能扛事”“他是男主”。
相反,全剧最像“男主”的,可能是蒋欣。

总结一句话:张译这次不是塌房,是选错了楼层
观众不是看不起张译,而是对他曾经的高光太熟悉了,如今演出“高开低走”,自然会有失望。
他本可以不接这个角色,或者接了也应该硬一点、沉一点,而不是全靠肢体和小动作堆“人设感”。
你可以窝囊,但不能一直窝着;你可以忍让,但得让人看到你的爆发;你可以细腻,但不能娘。

检察官这个职业,本就应该是冷静、理性、刚正的代名词。你演得再委屈,也得有力量。
张译这次是真演反了。
不是角色立不住,而是你一开始就没想把它立起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