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吉林频道

“行进中国”调研行

品牌吉林|“向海图强” 激活发展新引擎

——专访珲春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吉林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林国

人民网“行进中国”吉林调研采访团

编者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珲春市全力以赴抓经济,铆足干劲促发展。

日前,人民网“行进中国”吉林调研采访团专访珲春市委副书记、市长,吉林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林国。他表示,珲春市夯实项目建设“硬支撑”、筑牢工业经济“压舱石”、用好扩大消费这个“助推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写好“高水平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珲春市将在“增量”“扩能”“便利”“均衡”上下功夫,坚持以发展海洋经济、扩大国际合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对外设施联通和贸易往来,奋力激活“向海图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人民网:请您介绍下,珲春市如何深入布局高质量发展,开创珲春跨越赶超新局面?

张林国:近年来,珲春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州决策部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全力以赴抓经济,铆足干劲促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是夯实项目建设这个“硬支撑”。去年珲春市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24个,总投资396亿元,今年珲春市又谋划实施新开工重点项目11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亿元以上项目达到50个,进口百万吨煤炭产业园、互市贸易落地加工产业园、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全面完工,东北亚生鲜海产园、国际汽车产业园、国药药材进出口加工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二是筑牢工业经济这个“压舱石”。珲春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州近30%,珲春市充分利用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严格落实产业链“双链长”制度,“一企一策”成立工作专班,在企业扶持培育、科技创新投入、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动优势产业发展,谋划新兴产业链,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海产品精深加工、木制品加工、纺织服装、光电子、功能食品等多业并举、主业突出、优势释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用好扩大消费这个“助推器”。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去年以来累计开展汽车展销会、消夏避暑节等专题促销活动60余场,核销政府消费券1600余万元、撬动消费2.15亿元,相继打造汉唐街、“蟹逅珲春”海鲜街等特色街区,成功举办东北亚文化旅游美食周、边境马拉松等“网红”节庆活动,哇斯托克欢乐岛、防川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正式投入运营,丝绸之路渤海古镇、东北虎豹科普教育展示基地即将竣工。珲春连续7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今年“五一”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5万人次、同比增长21%,已成为来吉林、来延边旅游的必打卡城市之一。2023年全市GDP增长8.1%,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增长9.3%,全年要继续实现8%以上的增速目标。

人民网:坐拥4个国家级口岸,周边分布着众多港口,珲春市如何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写好“高水平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

张林国:珲春作为吉林省面向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桥头堡、“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发展海洋经济、扩大国际合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对外设施联通和贸易往来,奋力激活“向海图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在“增量”上下功夫。今年1—5个月珲春各口岸过货量超过170万吨、增长21%以上,全年有望突破400万吨、增长15%。

二是在“扩能”上下功夫。对俄铁路口岸重点利用好新建煤炭、清洁能源、化肥等场站,大幅提升大宗货物进出口能力;对俄公路口岸加快实施新联检楼建设项目,年过货量将由60万吨提升至200万吨;同时,确保圈河口岸新联检楼尽快投入使用,将年过货量由60万吨提高至200万吨;此外,加快推进沙坨子口岸新公路桥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启动实施。

三是在“便利”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对俄铁路口岸“7×24”小时和公路口岸“7×10”小时通关工作制,稳定运营“珲欧”班列、对俄“海洋班列”、清洁能源进口班列、整车出口班列、珲马铁路邮政专列等跨境运输线路,力争年内实现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斯拉夫扬卡港至宁波内贸外运航线常态化双向运行,加快推进珲乌高速公路圈河至珲春段以及清洁能源铁路运输专线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形成大进大出格局。

四是在“均衡”上下功夫。统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综合保税区、互市贸易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全力做好粮食、化肥、清洁能源、木材、海产品、肉类、药材、煤炭、汽车及零部件、小商品进出口扩面增量文章,稳步发展壮大出境加工复进境业务,努力实现进口多元并进、出口提值增量目标。(宋丽云 谢龙 刘凡 欧阳易佳 董丝雨 马俊华 李成伟 石天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