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举行婚礼,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这个新郎在“洞房”的时候揭开,这就是所谓的盖头了。

在《独异志》的记载当中: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之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能够繁衍后代,兄妹二人商议结为夫妻,但是女娲有点害羞,为了遮住自己的羞容,就拿草编织成扇形遮住整个脸部,这个传统就一直就延续到了今天,乍一看,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也颇有点韵味。 后续扇不如丝绸物轻柔美观,于是乎,就逐渐被丝绸物盖头给取代了。

历史记载最早的盖头出现在南北朝的时候的齐国,那个时候,齐国本地的气候非常寒冷,当地的妇女们用的避风御寒使用的是一种仅仅只能盖住头顶的厚帽子,到了唐王朝的时候,这个帽子逐渐就演变成了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帽子,用来遮羞,而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就此以后,盖头就成了新娘必不可少的喜庆服饰。

门当户对的由来。 “门当”原为门档,就是按在门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或者方或者圆的木头,门楣上有两个门档的,家主是五品到七品官员,门楣上有四个门档的,家主是四品以上官员,至于十二个门档,则只能是亲王以上的品级才能用,就算你是皇亲国戚,你也不一定能用得上。

户对在建筑学上则是“门枕石”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门墩,也叫做门座,门台,门鼓,古人认为它能够辟邪,古代的民间则广泛用石鼓代“户对”,户对的形状也有原型和方形之分,原型则表示家主是文官,而方形则是武官,同时,户对的大小与官员的大小也成正比。

也正因为门档和户对以及家主的官职和地位相对应,又因为发音与今天所说的门当户对刚好一致,因此被现代逐渐用来表述为身份地位相当,而古人婚姻都是家族包办,双方都要尽力的找地位更高的亲家,最后就形成了追求门当户对“妥协”的局面。

历史上这样门当户对的案例,有很多,譬如说,王羲之和郗璿,王羲之是丞相王导的亲侄子,郗璿是郗太傅的女儿,这两个人的结合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