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辅国公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但一直都是作为公爵的“额外加码”存在的,并没有成为常设爵位。明武宗朱厚照就曾经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镇国公,可明王朝的爵位体系中压根儿就没有镇国公这个爵位……直到清王朝,镇国公、辅国公才作为常设爵位形成了定制。
清王朝的镇国公、辅国公 清王朝的镇国公、辅国公虽然名为“公爵”,但却不属于功臣爵位系统,清王朝的功臣爵位系统中只有一等公兼一云骑尉、一等公、二等公和三等公,没有镇国公、辅国公。入八分和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这四个爵位是宗室爵位系统的专属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连爱新觉罗的远支——觉罗“红带子”都没份!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所谓觉罗“红带子”指的是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六祖)除了塔克世一脉之外的其他后裔。虽然都是爱新觉罗,但这些人不属于宗室范畴;血缘再远的爱新觉罗,甚至连觉罗“红带子”都不算、压根儿不能算“皇族”!
清王朝的宗室爵位系统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及一至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没有爵位的宗室被称作闲散宗室,自乾隆年间起,赏穿用四品武职顶戴袍服。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闲散宗室只是赏穿用四品武职顶戴袍服,待遇另算、不参照四品武官。换言之,闲散宗室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四品武官”。
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属于清王朝宗室爵位系统的第五至八级,应该算是“中层”吧,不算高、但也不低了。清王朝规定,宗室爵位中的公以上爵位,无论入不入八分,都属于超品,也就是在正一品之上,这级别足够高了!要知道,清王朝的殿阁大学士也不过文职正一品而已。
除了宗室爵位系统中的入八分和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之外,清王朝的外藩爵位系统中也有镇国公、辅国公爵位,但不分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主要授予外藩蒙古、回部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属于典型的“统战”性质,这里就不铺开说了。清王朝的外藩爵,除了在朝中有职务的之外,说白了其实就是“地头蛇”,离开了他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朝中没有谁会真正把他们当道菜!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大宅门》里连常太监都敢不拿失势的詹王爷当回事的原因所在,因为詹王爷就是外藩蒙古的亲王或郡王。在朝中失势之后,他就是一个“地头蛇”罢了,离了他在蒙古的一亩三分地,朝中根本没有谁会真正拿他当道菜……
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看,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区别主要就是有没有资格享受八种“专属待遇”,即朱轮、紫缰、背壶、紫癜、宝石、双眼、皮条、太监。比如太监,入八分者,府中可以使用人数不等的太监;不入八分者,如果在府中使用太监,那就逾制了,是要受到处罚并责令改正的!顺带说一说,所谓入八分并不专指入八分镇国公和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宗室爵位都属于入八分序列,都可以享受这八种待遇。
但这仅仅是字面上的、礼仪方面的待遇,除了显得更有地位、更有面子,其实实际意义并不大。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也不在这里,二者之间最大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入八分可以分得旗份、不入八分没份儿,这可是实打实的利好!尤其是在清初,八旗的统权和治权还没有被人为分离时。
何谓旗份 最初,八旗各牛录近乎就是八旗各大小旗主的私产,除因罪被削夺、重新分配或进行旗份置换等情形外,八旗各大小旗主及其继承人将一直拥有这些牛录,这对于皇帝而言是致命的!清太宗去世后,多尔衮与豪格争位,靠的是什么?就是手中的八旗牛录,谁手里掌握的牛录多,谁的腰杆儿就硬!为了将八旗的大旗主“化整为零”,清王朝后来的统治者想出了一个类似于汉武帝“推恩令”的东西。在给入八分王公册封爵位的同时,划拨多少不等的牛录给相应受册封者,称之为“旗份”。如年羹尧家族所在的镶白旗汉军某牛录,就在康熙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雍正帝由贝勒晋封雍亲王时,被划拨给了他作为旗份,雍正帝与年羹尧的“主奴”关系正是由此而来。
更重要的是,划拨给入八分王公的旗份都来自“下五旗”,皇帝亲掌的“上三旗”是不参与旗份划拨的。久而久之,“下五旗”的牛录被越分越零散,很难再有能力对抗皇帝亲掌的“上三旗”了……如此分下去,大家嘴里都有甜头,有谁再想要联合起来对抗皇帝,就更加不可能了。说白了,这就是“推恩令”式的阳谋,明知是个坑,入八分王公们却不得不往里跳,原来没有旗份的宗室更加是上赶着往里跳!谁要是反对,那就是犯了众怒,还能有好?清王朝的皇帝们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解决了原八旗旗主对皇权巨大的威胁。
清王朝的亲王、郡王相对较少,但镇国公、辅国公还是比较多的。因为清王朝实行降等袭爵制度,以亲王为例,第二代只能袭郡王、第三代袭贝勒……·一直降到入八分镇国公之后才世袭罔替。同理,郡王降到入八分辅国公为止,贝勒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如果部分入八分和不入八分,那么,清王朝将出现更多更多有资格拥有旗份的宗室。如此一来,势必会造成八旗各牛录被分拆得过于零散,不利于团结。因此,设置一个“门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既最低程度保障了亲王、郡王们的利益,又不至于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把八旗各牛录分拆得过于零散。既能达到目的、又不至于生出乱子,何乐而不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