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是我国唐朝初期的宰相,他与唐太宗既是布衣之交,又是郎舅关系(长孙无忌的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无忌身为贵戚,却权重而不专,对大唐皇室忠心耿耿;他曾在唐太宗面前力挺其外甥李治(后来的唐高宗)当太子,但最终却遭唐高宗诬陷而自杀身亡。

今天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长孙无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一。权重而不专权,辅佐三朝皇室 长孙无忌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被舅舅高士廉抚养成人;长大后因为聪明好学、才华出众,且颇有计谋,由舅舅介绍与李世民成了郎舅,并从此与这位后来的唐太宗关系密切。 随后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建立唐朝,长孙无忌就入朝为官,主要任务是辅佐秦王李世民,他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建立了不少功勋,逐渐成为其集团的核心成员。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曾经犹豫不决,当时秦王心腹幕僚房玄龄、杜如晦等都被太子李建成逐出秦王府,李世民身边只剩长孙无忌一人。此时的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动议,与舅父高士廉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让他先发制人诛杀太子与齐王。

正因为他们的努力,终于让李世民下定兵变的决心。长孙无忌接着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跟随李世民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事变成功后,唐高祖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后来,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册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拜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 唐太宗即位后,将长孙无忌定为第一功臣,还任命他为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这样长孙无忌既是功勋之臣,又是皇亲国戚,所以深受太宗器重,并允许他能够出入太宗卧室。

难能可贵的是,长孙无忌此时高风亮节,表现出权重而不专的良好姿态。当唐太宗要拜他为司空时,他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坚决上表推辞,唐太宗则表示自己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的,又特意撰写了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以追思自己创业的艰辛与无忌的辅佐之功。 当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时,长孙无忌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还以历史上分封亡国为鉴,上表予以反对。让唐朝的分封之事因此作罢。 后来直到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终于进拜长孙无忌为司徒。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将长孙无忌位列第一。以表彰他为唐朝立下的功勋。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长孙无忌又开始了辅佐唐高宗的历程。 二。力挺外甥当太子,却遭诬陷而身亡 这第二个话题,还要从唐太宗废除原太子说起,话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原太子李承乾因参与谋反而被废除后,唐太宗征求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的意见,准备立哪位王子为新太子?长孙无忌在猜测到唐太宗意思后,顺水推舟的建议晋王李治为太子。在这一点上,他是存有私心的,毕竟李治是他的亲外甥,其余王子都不是。唐太宗随即正式立李治为新太子。 但是,唐太宗后来又为李治的懦弱性情而忧虑不已,他认为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他,就想立李恪为太子,于是私下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长孙无忌极力反对,他仍维护李治当太子。

为了确保李治稳坐太子之位,长孙无忌后来还做了一件错事: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驸马房遗爱谋反案。因为其时吴王李恪名望甚高,已拜司空,看似对李治的太子之位已造成了威胁。长孙无忌便诬称李恪也参与了谋反,借机诛杀了李恪。 孙无忌这些力挺李治当太子的行为,对后来的唐高宗当然是好事,但对长孙无忌未必是利好,反而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果不其然,在之后的废后事件中,长孙无忌因为不同意唐高宗册立武则天为后,而与唐高宗及武皇后结下了梁子。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权臣诬陷图谋造反,唐高宗偏听不实之言,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了他的官职和封邑,让其流徙到黔州。而他的儿子等亲戚也都被罢官除名,流放至岭南。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让人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别有用心的官吏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可惜唐朝的三朝功臣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总之,唐朝初期宰丞相长孙无忌,身为贵戚却权重而不专,对大唐皇室忠心耿耿;他曾力挺其外甥李治(后来的唐高宗)当太子,但最终却遭唐高宗诬陷而自杀身亡。 长孙无忌的经历告诫我们: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者,应该善始善终、公而忘私,决不能任人唯亲,存有私心杂念,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的。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