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抗战爆发前,各派系主要生产山炮,国民政府兵工厂却大量造迫击炮
681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各地方派系拥兵自重,经常进行混战,打仗武器装备最重要,于是有实力的地方派系建立起自己的兵工厂制造各种军火。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山西军阀阎锡山建立的太原兵工厂,以及东北军阀张作霖建立的东三省兵工厂,这两个厂可生产各式火炮。
太原兵工厂
太原兵工厂仿制法国布朗德迫击炮,制造了晋82毫米迫击炮,仿制瑞士苏罗通88毫米野炮,制造了晋一八式野炮。不过该厂主要产品是各种山炮,主要型号有仿德国克虏伯的晋十二式75毫米山炮,仿日本四一式山炮的晋十三式75毫米山炮。而东三省兵工厂虽然能生产野炮、加农炮,甚至能产240毫米榴弹炮,但主要火炮产品也是山炮,产量最多的是仿日本四一式山炮的辽十四式75毫米山炮。
三十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所辖的几个兵工厂以制造迫击炮为主,能生产山炮的也就是上海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1931年,上海兵工厂每月生产山炮6门,汉阳兵工厂每月只能造2门山炮,全年总产量为96门。有朋友会问,怎么国民政府的兵工厂还不如各派系的厂,实际上真不是那么回事。
太原兵工厂和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山炮,制退器、炮管等主要部件都靠进口,制造其它部件的钢材也要进口,全部是来料加工。各派系兵工厂产量也不高。例如东三省兵工厂制造的辽十四式75毫米山炮,每年产量不过26门,也不怎么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兵工厂被日军占领,造炮彻底结束。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晋十三式山炮部件需要从日本进口,但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方面就掐断山炮部件的出口,太原兵工厂的山炮生产就无从谈起了。
抗战期间,我国兵工厂主要制造的火力支援武器是迫击炮,事实证明,迫击炮适合当时的形势。因为日军地面炮火猛烈,并且还掌握制空权,山炮、加农炮等重型武器目标大,被日军发现后极易遭受打击,生存条件差。
当时我国缺乏牵引火炮的汽车,指望人拉马驮根本不行,重型火炮的移动成为一种负担。而迫击炮轻便好携带,对地形的要求不高,打完扛起来就走,生存力强,因此特别适合抗日军民使用。
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兵工厂本来也想大规模制造山炮,但这类重武器造价高、投资大、技术难度高,造出来如果质量不达标反而造成浪费。而迫击炮相对来说技术难度低,并且造一门山炮的材料能生产好几门迫击炮,还是比较划算的,因此在抗战前没有扩大山炮的制造规模,重点造迫击炮。仅在1935年至1937年,上海、南京金陵、汉阳、四川达县等兵工厂,共制造迫击炮1100余门。
幸亏有了全面抗战前打下的底子,使我国兵工厂能够在抗战期间大规模生产迫击炮,截止到1945年,累计制造了约12000门迫击炮和550万发炮弹,在战斗中起了重大作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