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古都,天气渐凉。走进西安西咸新区的十里沣河影视基地,却是一派热闹景象:医院、工厂、酒吧等影棚中,演员全情投入,导演目光紧盯监视器。户外广场上,工作人员手捧剧本,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座拥有300余个拍摄场景的基地,旺季时平均每天迎来12个剧组,见证着当地微短剧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凭借先发优势,西安微短剧产量曾一度占据全国六成以上,被业内称为“微短剧之都”。而随着越来越多竞争者入局,西安也在市场风浪中经历着跨界融合,走向“价值引领”的转型与蜕变。
根基:先发优势形成规模效应
2023年,微短剧《无双》上线8天充值破亿元,成为业内标志性事件。据该剧承制方西安丰行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涛回忆,公司从2022年进入微短剧赛道,一路坚持终获成功,也迎来了行业的春天。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编著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研究(2024)》显示,2023年,全国微短剧中超60%出自西安,爆款产品中八成由西安团队承制。

西安微短剧的崛起绝非偶然。“这里的信息流广告公司比较多,所拍摄的剧情类广告的内在逻辑和微短剧相似,转型顺畅。”李涛说,作为“西部电影”的策源地,深厚的人才积淀也为西安发展微短剧提供了有力支撑。
快人一步站稳脚跟,政策支持也精准发力: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拿出真金白银鼓励精品创作;西安多个区域培育拍摄基地,招引企业形成规模效应……
“截至目前,西咸新区已搭建起5个拍摄基地,聚集了50多家微短剧及相关配套企业,是陕西微短剧企业数量最多、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副局长杨彬彬说。
变局:微短剧2.0时代的挑战
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新轴线影视产业基地,一张拍摄公告透露出行业的悄然变化:6部剧中仅有2部为霸总剧,其他则涉及团圆、医护和“三农”等主题。
从“爽”感刺激的浮夸剧目大行其道,到大量涉足现实题材,内容之变折射出转型升级的新态势。《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微短剧在外部管理和内生发展逻辑驱动下回归理性,逐渐从视听“产品”向“作品”转变,开始进入2.0时代。

“如今,平台和制作方开始抛弃‘唯流量论’,转向追求直抵人心的内容价值。”陕西视协微短剧专委会主任、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李双说。
行业“卷精品”,意味着对专业编剧、导演及运营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蛋糕被做大,郑州、金华等更多城市发力微短剧赛道,西安压力不小。
陕西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杰认为,西安作家群体富集,如果能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并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高质量剧本,西安在微短剧行业仍将具有优势。
展望:“微短剧+”赋能百业
面对变革,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主义题材,推动微短剧从“情绪快餐”向“价值共鸣”升级,是西安再开新局的关键。“这两年,我们自创自拍了20多部农村题材微短剧,其中反映青年返乡创业的《人活一口气》异常火爆。”陕西星光映美公司CEO师向阳说。
聚焦传统艺术传承的《老盔有了新主人》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一姐》关注打击人口贩卖主题,累计播放量破亿……一批新的爆款作品彰显出西安的新作为。与此同时,微短剧破圈赋能、助力百业的效应也愈发明显。
在西咸国际文创小镇,入驻企业涵盖创作、投流、宣发等上下游环节,微短剧还成为带动XR等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西咸新区近年来累计创作1000余部微短剧,带动群演5000人次以上,包括交通、文旅等在内的微短剧经济圈逐渐兴起。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阚平说,微短剧传播与应用测评体系“繁星指数”发现,超七成的用户通过剧作提升了对取景地的好感。微短剧是讲好各地故事,带动文旅、非遗、美食等的良好载体。
“更多微短剧开始用扎实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构建核心竞争力,它们不仅有娱乐和情绪价值,也可以赋能百业创造社会价值。”李双说。(记者陈晨、张申博、吕轩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