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时期的词,历经唐末五代的孕育与打磨,在宋朝迎来了它的盛世辉煌,故后世词以宋称。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化史上又一巅峰,在后世有着不朽的成就。 然而,词一开始只被称为诗余,即便是发展到了宋初,词的地位仍是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词的创作题材多是局限于闺阁亭园之内吟风弄月,抒情亦多不离伤春怨别之情。
北宋初年的词坛之上,限于当时诗文体尊而词体卑的观念,仍旧弥漫着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婉约之风。 这一局面在苏东坡的出现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苏东坡在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乐观豁达性格,不仅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使之触及社会人生的更广阔领域,更是摆脱了词作为“艳科”的桎梏,使之成为文人墨客言志抒情的重要文体。 当然,在苏东坡之前,也有少数格调豪迈、情感疏宕的词作问世,例如如欧阳修笔下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字里行间便透露出雄浑的气势,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此词乃是北宋文豪欧阳修,于友人刘敞即将启程赴任扬州太守之际,深情厚意地为其饯行时所赋。
欧阳修曾主政过扬州,如今好友刘敞即将赴任扬州,欧阳修不禁回想起在扬州任太守时的那些美好时光,心中涌起万千感慨。 于是他借着酒意,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与以往婉约风格迥异的豪迈之词,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亦有对扬州的眷恋。 词的上片笔端饱蘸着词人对扬州景物深深的思念之情,恍若一幅泼墨山水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起首两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犹如凌空劈开一道裂缝,气势磅礴,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一个“倚”字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平山堂的雄伟壮观,仿佛我们正站在那凌空矗立的堂中,眺望远方。 远方那连绵不绝的山峰,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恰似王维笔下“山色有无中”的绝美景致。这景色让人陶醉,也让人心生向往。
紧接着“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据史书记载,欧阳修曾在平山堂前亲手植下杨柳,然而不到一年,他便离开扬州,调任颍州。 每当提及此地,那一草一木都仿佛成为了词人心中最柔软的牵挂。堂前的杨柳,每一枝每一叶,都牵动着欧阳修的心弦。 “几度春风”四字,更是将这份深情渲染得淋漓尽致。那杨柳,早已在春风的吹拂下,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而词人却仍未能得见。每每念及此,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感慨和动容。 而那杨柳,更是离别之时的象征,它在这里,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的深切表达。
下阕起笔便生动描绘了眼前的好友。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据史书记载,刘原甫才思横溢,曾一气呵成九道诏书,真正展现了倚马可待的非凡才华。而他那豪放不羁的性情,使得“一饮千钟”成为他生活的常态。 欧阳修巧妙地运用三个短句,将一个饮酒千钟、挥毫泼墨,万字文章瞬间成篇的气度非凡、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令人由衷地佩服。 这“文章太守”的形象,又何尝不能用来形容欧阳修自己呢?他同样是一位气度豪迈、才华横溢、饮酒千钟的文人。 正因如此,苏轼在欧阳修离世后,怀念恩师,深情地写下了“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的词句,表达对这位伟大文人的敬仰与怀念。
结尾两句,欧阳修又回到了自己的心境。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当时的他已是知天命之年,在那个年代,已是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更何况他一生仕途坎坷,几经沉浮,很多事情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面对知己好友,他不禁发出感慨:趁着年轻尽情享受生活的欢乐吧,看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已是白发苍苍,时光不再。 欧阳修赞美友人为“文章太守”,却自谦地称自己为“尊前衰翁”。这种表述虽带有一些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无奈,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欧阳修那颗豁达放旷的心,那种虽年华老去但豪情不减的豪迈情怀。
欧阳修的这首佳作,生动地塑造了欧阳修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在词风上兼具超旷豪宕之气和深婉沉着之情,打破了五代以来柔媚的词风,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后来的苏东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或许正是这位前辈的豪放词风,为苏东坡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与启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