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的爆发是汉景帝为政期间最被人诟病的一件事儿。然而,它却成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将,周勃之子周亚夫。 说周亚夫完全成名于七国之乱也不尽然,在汉文帝临终前,就对还是太子的刘启说过:“若遇到紧急军情,可选周亚夫为将。”而他确实也不辱使命,击败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联军。其实,周亚夫在平叛过程中指挥得当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刘濞拙劣的军事才能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刘濞对战争的准备可谓充分,厉兵秣马四十年。在二十岁那年,他跟刘邦平定黥布谋反后,就被分封为吴王。自此以后就开始私铸钱币、煮海水为盐、招纳天下亡命之徒。可以说,即便没有后来的痛失爱子(被刘启拿棋盘砸死)和晁错削藩,其发动战争的资源也早已储存就绪。 除此之外,在大汉朝廷内部,对削藩一事也是反对声一片。即便像袁盎这样本来支持削藩的大臣也出来唱反调(袁盎与晁错素有矛盾)。

一方是占尽天时地利,一方是身处内忧外患,可最终的结果是七国联军三个月就兵败如山倒。总结整个战役经过,刘濞至少有三次机会被他的猜疑和犹豫所耽误了。 1、不发奇兵,舍不得放权。 刘濞发兵之初,身为吴国大将军的田禄伯曾向其建议:“我们的大军一路西行,并没有其他方向的奇兵,这很难取胜。臣愿意自带五万将兵沿长江、淮河而上,攻入武关,与大王会师。” 当时,吴国一共有二十万大军,只要有些军事谋略的主帅都会选择分兵几路,合击敌人。然而,刘濞却没有采纳这个计策。原因是他的儿子对他说:“我们现在是以造反为名,如果田伯禄带着这五万人也反了你,那该怎么办?”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终,他还是更相信自己儿子的话。这就怪不得别人了,刘濞在吴国经营四十年,政绩卓越,百姓依附。在这种危急时刻,本应该同仇敌忾,将帅齐心的。现在,战事还未起,反倒是先猜忌起自己的部将来了,足以看出他是个没有什么远略的人。

2、不扬长避短,一味听取老臣的意见。 吴国有位年轻的将领叫桓将军(史官也不知道这人的名字),他对刘濞说:“吴国多步兵,适何在险要的地形下作战;汉军多战车骑兵,适合在平地上作战。希望大王不要贪图一城一地的得失,要迅速占领洛阳武库,得敖仓粮草,依山河之险。纵然不能拿下函谷关,天下大势已定。” 其实,这位少年将军非常有远见,他详细分析了双方的优劣势。吴国地处江南水乡(现在江苏、浙江一带),缺少战马,以步兵、水军见长。长安、洛阳都地处平原,尤其是洛阳,自古以来都是四战之地,其骑兵部队在数量和质量上肯定远远超过吴国。 这一次,刘濞依然不能自己做出判断,就去询问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们。他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作为年青人提出这样的计策倒还可以,但他哪里知道更深远的计谋呢?” 总之,桓将军的建议在一片倚老卖老声中被否定了。刘濞当然也没有更好的主意,只有接受了。

3、排挤能人志士,从而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 吴国当时一个叫周丘的人,很有军事才能。但平时爱喝酒,德行不好。刘濞非常不喜欢他,这一次吴楚反叛,周丘也没得到什么任务。于是,他就去拜见刘濞,对他说:“我无才无德,不可以在军队任职。就希望得到汉朝的一个符节,届时必定能报答大王。” 这一次,刘濞答应了周丘的请求,但也可能是人生最尴尬的一次打眼。这个周丘仅仅拿着手中的一个符节,跑到下邳(他本是下邳人,逃到了吴国),杀了下邳县令,一夜之间就招募了三万士兵。接着,他继续向城阳进军。最终,周丘手下的士兵居然达到十万之众。 不过很可惜,当打下城阳后,刘濞的吴、楚联军已战败。这十万将兵本能成为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也因为自己识人断事的本领太差而错过了。 所以说,刘濞最终失败实在是因为自身没什么远见,又不懂兵法,好好的人才还被这样浪费了,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而反观周亚夫在这场战争中是怎么击败刘濞的呢?

总结起来就十六个字:坚壁清野,拒不出战。伺机而动,绝其粮道。 周亚夫在战役前请教了周勃以前的老部下邓都尉,邓都尉告诉他:“吴兵锋锐,楚兵浮躁。但此种锐气必不能长久,我们加固城池,拒不出战。让吴军全部精锐攻打梁国(汉景帝弟弟刘武所在封国),我们伺机泒轻兵断绝淮河泗水的交汇处,就可阻塞吴军的粮道。等吴军粮草殆尽,必然一攻而破。” 周亚夫采纳了邓都尉的建议。最终,吴军粮尽,汉军趋势发起攻击,这场战役就这样以吴楚联军大败而告终。 复盘整个战役,周亚夫并没有用到什么奇谋妙计。只是刘濞这个对手实在不堪一击。他满怀雄心壮志的起兵,最终落得个人头落地的下场,成就了周亚夫的一世声名,也让自己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书籍】: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吕思勉《秦汉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