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曹冲病逝后,曹操怒骂曹丕:“这是我的不幸,确是你们这些兄弟偷着乐的事!”
       这就让人很奇怪,曹操作为父亲,到底为何不喜欢这个儿子,不想立他为帝呢,我们从零星的历史记载中或许能得知一二。


       曹操和曹丕紧张的父子关系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沛国谯县,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长子。
       据说曹丕出生后,头顶始终有一片车盖状的彩云环绕,看到的人都说他将来是帝王之命。
       曹丕自幼聪颖,广学博贤,饱读诗书,可偏偏曹操就是不喜欢他,再加上前有曹昂,后有曹冲、曹植,使得曹丕的登帝之位更加艰难,也使得曹操与曹丕这对父子渐行渐远。


       第一个原因就是当初宛城一战,曹丕骑马跑路,长子曹昂把马让给父亲,最后曹昂、曹安民以及军中猛将典韦均战死沙场,丁夫人也因此跟曹操决裂,这是他的一大心结。
       曹丕因此在他心中留下了个懦弱自私的印象。但那时曹丕才11岁,年幼的孩子不跑,还能干什么,哐哐去送人头吗?
       当然对于此事也有阴谋论,说是卞夫人为了带孩子上位和张绣勾结,设计害死曹昂。
       总之对曹操来说,他费尽多年心血寄予厚望的大儿子却死在了最该大展拳脚的年纪。
       曹昂之死,让他失去原本最理想的继承人,曹昂之外,一切人都成了将就。


       此后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曹丕都必须迅速成长,因为他成了家里最大的儿子。
       正当他为了成为合格的继承人而努力之际,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又出现了,这也是曹操再次犹豫让曹丕即位的原因。


       曹冲在兄弟中排行最小,与曹丕同父异母,自幼聪慧过人,英俊潇泗。
       他在五六岁的时候便显示出过人的智慧,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曹冲称象”就是出自他。
       曹冲不仅聪明,还有一颗难得的慈悲宽容之心。
       战争年代刑罚严峻,很多人仅犯了一点小错就被处死。曹冲常常去监狱中探望了解,一旦发现有冤案或者量刑过重,就去向曹操求情,经他解救出来的人有几十个,曹冲也因此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称赞。
       曹操很喜爱这个聪明善良的儿子,甚至产生了让他继承大业的想法。可惜天妒英才、慧极必伤,曹冲13岁就不幸因病去世。
       曹操一生游走在黑暗与光明之间,他的经历和处境注定不能让自己完完整整地摆脱黑暗。
       但是曹冲坦坦荡荡,不存恶念,有君子之德,可以代替他像太阳一样统治国家,曹冲的离世,再次让曹操痛心疾首。


       可惜悲喜并不相通,曹操伤心之际,曹丕再次看到希望,他寻思,“再这么着也该轮到我了吧,我才是跟爹最像的儿子!”
       可曹操最不喜欢他的原因,恰恰就是他跟自己太像了。
       曹丕他身上有曹操太多的阴暗面,自私、狠辣、多疑,这些特质在曹丕身上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曹操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
       曹操自己也有这些缺点,因此曹操深知这些缺点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是多么的危险,这些都让曹操对曹丕不喜。


       曹冲死后决赛圈就只剩下曹丕和曹植。
       曹植风流飘逸,满身才气,随性洒脱,性格不拘小节,曹操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
       反观曹丕文章风格与曹植的大气之风大为不同,曹丕的文章细腻清越,缠绵悱恻,哀怨伤感之情浓郁,虽是情真意切,共情能力极强。
       这对文人来说是好事,但对领导者来说,敏感多思又抑郁忧怀并不是好事。


       相对来说曹操更喜欢的是曹植文章中的意气风发,然而,曹植虽然文学造诣颇高,但政治手腕却远不如曹丕高明。
       为了谋到世子的地位,曹丕暗中积极策划,从建安十六年受封五官中郎将起,便培植自己的势力,将朝廷中许多人都笼络到自己门下。
       这些人大多都是明于政治韬略而又手握重权的大臣,包括贾诩崔琰、吴质、桓阶、卫臻等,他们根据《春秋》立嫡以长之意,力主立曹丕为世子。
       曹丕询问贾诩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说要宽厚仁德、简朴勤勉、兢兢业业,不失长子风范。
       于是,曹丕对自己严格要求,注重修养,曹操这才对他越来越满意。


       相比之下,曹植天生便带着一股不羁的风骨,性格豁达而洒脱,行事随心所欲。
       然而,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与父亲曹操之间产生了诸多摩擦,常常惹得曹操勃然大怒。
       有一次,曹植私自打开司马门而出,司马门是王宫的外门,不能随便出入,这犯了曹操的大忌。
       事后,曹操将赶车的官吏处死,严令曹植不得再犯,并对众臣说:
       “当初我以为子健(曹植字)是诸子中最可定大事之人,自开司马门私出后,使我另眼看待此子了。”
       尽管如此,曹操对于册立世子一事仍然犹豫不决。


       有一天,他找来大臣贾诩询问此事,贾诩笑而不答。
       曹操问其原因,贾诩回答说:“臣正在思考一个问题。”
       曹操追问他思考的是什么问题,贾诩回答说:“正在想袁本初(袁绍)、刘景升(刘表)父子之事。”曹操恍然大悟。
       袁绍和刘表就是因为废长立幼,使儿子们为争王位而出现手足相残的事情。
       曹操的基业来之不易,怎样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贾诩的话让他幡然醒悟,坚定了立曹丕为世子的决心。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在31岁的时候终于被立为世子。


       虽如愿以偿,但自小被父亲猜忌、嫌弃、筛选的经历让敏感多思又爱记仇的曹丕终身无法释怀,也使得他的内心变得扭曲而占有欲强。
       或许是为了报复父亲,或许是无视礼法,也或许是单纯的好色,曹操一死,曹丕就把曹操遗留下的年轻姬妾和铜雀台妓全部“接收”,他母亲痛骂他“不如猪狗”,他也不为所动。


       红颜祸水?父子三人爱上了一个女人
       抛去继承大统的种种考虑,相传曹操与曹丕心生芥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曾经爱上了同一个美女。
       洛神,那个传说中倾国倾城的女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的名字意外地烙印在了一位凡间女子的身上——甄宓。
       她是被当时曹氏父子争相爱慕的绝色佳人,那份绝世的美丽,令世间为之倾倒。


       建安九年,邺城在曹操的铁骑下颤栗。年轻的曹丕踏入袁绍的府邸,在战后的混乱中,他遇见了甄宓。
       她是袁绍的儿媳,此刻却如同一只受惊的小鹿,尽管蓬头垢面,但那双明亮的眼眸依旧闪耀着惊人的美丽。
       曹丕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紧紧揪住,他知道,这就是他要的。
       回到曹府,曹丕迫不及待地向父亲曹操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而曹操,这位权倾天下的枭雄,据说也曾对甄宓动了真情,但终究为了大业,他选择了让步。
       这些或许只是后人为了增添故事的色彩而杜撰的,但甄宓的命运,却在此时被牢牢地锁定。


       她无力抗拒这命运的安排,只能顺从地接受了与曹丕的联姻。
       她成了曹家的媳妇,为曹家生下了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然而,没有人关心是不是她所愿,但命运如此,她又能如何?
       后来,才华横溢的曹植不知何时竟也爱上了甄宓。邺城之战时曹植虚岁十三,恰好是容易幻想的年龄。
       传说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为甄宓所作,但不管是他的单相思,还是两情相悦,现实都不允许他们在一起。


       甄宓,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曹丕身上,希望他能给她一个幸福的家。
       但曹那个曾经的文雅少年,如今已是手握重权的帝王。他的心,早已不再属于甄宓。
       而郭照,后来的文德郭皇后,却悄然走进了曹丕的生活。
       甄宓,她试图用她的柔弱和无助来挽回曹丕的心,但郭照却已经牢牢地占据了曹丕的心房。
       而甄宓的一双儿女,却成了她最大的软肋。朝堂之上,关于曹叡身世的流言蜚语四起,无疑在打脸曹丕,甄宓的处境愈发艰难。


       眼前的这个男人,已不再是那个曾经扶她起身的少年,而一怒之下流血千里的帝王。
       曹丕愤而赐甄宓自尽,甄宓用款款心境写的挽留之诗“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诉尽了身逢乱世的女子的飘零与悲哀。
       无论是甄宓还是曹操的姬妾,她们都是那个时代杀伐掳掠的战利品,连曹丕这样的统治者一生都在父亲与兄弟的阴影下活得战战兢兢,身如浮萍的她们又有什么选择人生的权力呢?
       终究,身处太平盛世才是最大的幸运。


       参考文献:
       丁振宇《中国皇帝全传》
       青黎《一本书读完风华女诗人》
       唐婷婷《中华历史文脉故事魏晋名士风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