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分享了她儿时的一次经历,听后令人深感心疼。

那是一个晚餐时刻,她正与父母分享在学校发生的有趣事情。

得知女儿成绩不错,父亲满怀慈爱地为她夹了一块鱼,然而,她还未品尝到这美味,便被父亲的问题打断:“那你的好朋友林娟考得怎么样?”

朋友毫不犹豫地回答:“她比我多5分。”

话音刚落,父亲的一脚突然踢来:“你怎么这么没用,连她都考不过?”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她完全不知所措,只是呆滞地凝视着父亲,脑海中一片空白。

朋友说,尽管多年已过,她早已忘记父亲当时踢在何处,是否感到疼痛,但那时的羞耻、震惊和委屈之情,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成年后,她发现自己害怕犯错,担心引起同事或领导不满。她恐惧一旦犯错,就会招致责骂或不可预知的后果。

此外,她内心极为敏感脆弱,即使是他人的一句无意批评,也会让她长时间难过。她总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不足以让人满意。

那些从小遭受“体罚”的孩子与从未经历过的孩子,长大后的人生会有何不同?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一、打孩子并非解决问题的方法

许多打过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开始打孩子,就很难停止。

因为,单次的体罚很难让孩子终身不犯错误,永远听从你的话。

既然一次不够,那就不得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的体罚。

孩子最初可能还会感到羞愧,知道惹你生气是不对的,想要成为一个乖孩子。

但孩子天生好动、易犯错,他无法永远完全听从你的指令。不久后,他可能会“卷土重来”,再次让你生气。

经过连续的体罚,你会发现孩子变得麻木、冷漠,对惩罚不再敏感。

随着他的成长,他的脾气甚至会超过你,最终你都无法再以体罚来约束他。

此时,无论是体罚还是斥责都已失效,你只能束手无策。

二:遭受体罚与未遭体罚的两种人生

孩子从小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

我们常看到,那些脾气暴躁、喜欢打人的孩子背后,往往有着同样暴躁且使用体罚的父母。

因为孩子长期观察学习,他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通过打击。如果一次打击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再来一次。

他不知道,遇到问题还有其他解决方法。他也不知道,除了打击,还能做什么?

因此,从小遭受体罚的孩子,通常攻击性较强,缺乏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那些从未遭受体罚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会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怎么做。”

这样,孩子就知道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应该避免什么,主动去做什么。

这类孩子长大后思维更加开阔,性格更温和,面对问题时更懂得如何妥善解决。

三:让孩子承担后果

群里的一位母亲发了一张照片,图中显示一个调皮的小孩将衣物、床单、鞋子和被子扔得到处都是。床上、柜子上、梳妆台上到处都是衣物。

她询问:“这个孩子该不该被打?”

大家在围观之余,还是给了她一个建议,我个人也非常赞同这种方法——让孩子承担后果。

我们通常想到的后果是给予体罚,认为孩子就是需要被管教。

但这里说的后果是指“承担逻辑上的后果”。

即孩子需要承担与他的行为直接相关的后果。

比如他把地面弄脏了,你惩罚他不许吃饭或者打他一顿,这与“地面被弄脏”这一事实本身并无直接关联。

那么,将衣物扔得到处都是的后果是什么?

那就是他必须将衣物归位,把房间打扫干净。他需要承担的是与此事相关的后果。

下次他再淘气时,你也可以不必亲自介入,只要他自己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把事情处理好即可。

这样不仅省去了你的烦恼,还能培养出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

虽然这需要你有更多的耐心,但这难道不比你一次次愤怒、大发雷霆更好吗?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之所以生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替他承担了逻辑上的后果。

每次都是我们来收拾残局,怎能不生气,怎能不想打他呢?

下次,试着让他自己承担逻辑后果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