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发起了第五次北伐,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吴蜀出动联军共二十万,声势浩大。 但是从结果来看,似乎仍然毫无所获,还让自己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经过了三年的休养生息后,蜀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出发。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北伐,不再是蜀军单独作战。 诸葛亮派出使者前往东吴,想要联合起来,共同伐魏,而孙权也让东吴的军队全力配合诸葛亮。

在北伐初期,诸葛亮选择五丈原作为蜀汉阵地,筑垒防守,想要切断魏军的拢右援军,想要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 而在东吴这方,孙权直接率军进攻合肥新城,将诸葛瑾和陆逊等人,安排在其他战线,兵分三路进行北伐。 但在曹魏守将张颖等人的死守下,让孙权久攻不下,僵持到了七月,最后引得魏明帝曹叡亲征,但“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大军离合肥还有数百公里时,孙权就被吓得撤军。没过多久,其余两线也撤退。 蜀汉这方,面对联军的“不靠谱”,诸葛亮仍然在五丈原坚持,想要速战速决,多次向司马懿发出挑衅,还用妇人之饰来羞辱他,想要引诱他出战,但司马懿始终沉住气,不予理会。 当然,双方也偶有小摩擦,“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或者是司马懿动用骑兵奔袭诸葛亮前军,但却被蜀汉逼退等。 而另一方面,他也做好了持久准备,在渭水边上用曹魏的土地屯田、开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却没料到,在这一关头,诸葛亮病逝,蜀军不得不按照他的安排撤军。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前几次加上最后一次北伐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俘获曹魏多少士兵、收复多少土地等,也有许多人质疑他的能力,但其实,他北伐无功,和他的能力没多大关系。

1、前线粮食消耗过大,东吴撤军 在这一次北伐中,可以说合肥之战才是主战场,东吴的进攻一旦能牵制曹魏的大半兵力,就能让他们无暇顾及蜀汉这方,对诸葛亮北伐极有帮助,但孙权的撤军,将之前的计划全打破。 在北伐前,吸取了前几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除了建造木牛流马,为蜀军运输粮食外,还设立了“粮仓”,将粮草储存在斜谷口等。 正是在他一系列措施的施行下,蜀军在五丈原就没有再受到粮草一事困扰。两军对峙时,还下令屯田,为持久的抗衡做准备。 但可惜的是,战线一再拉长,一拖再拖,对粮食的需求量过大,而且粮食成熟也需要时间,断粮前不一定能坚持到。再加上孙吴的撤军,更是为这次北伐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双方实力相差大,蜀汉缺乏将才 在天下十三大州中,魏国占其大半,而蜀国只有一个益州。诸葛亮前几次北伐时,曹魏还需要从荆州等地借调兵力前来抵抗。 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北方经济恢复的同时,曹魏在军队数量上,非常占据优势。即使面对吴蜀联军,也能轻松应对。 军队的实力不止体现在士兵数量上,还在于将才,而这一问题,也制约了蜀军的北伐。

在经过夷陵之战和前几次北伐后,蜀汉的人才大大凋零,和曹魏的人才储备比起来,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而且司马懿、郭槐等人料敌如神,能准确识破诸葛亮的计谋,预判诸葛亮下一步的动作,牢牢占据战场主动权。 3、诸葛亮突然病逝 诸葛亮之于蜀军便是“定海神针”,灵魂般的人物,在他去世后,蜀军的士气无疑会大打折扣,也肯定会让蜀汉朝堂发生变动。 此时,更重要的不再是北伐,而是如何减少朝堂动荡,让权力实现平稳过渡,所以蜀军必须撤军。 总之,北伐的失败不能归咎于诸葛亮一人,实在是条件有限,诸葛亮虽被夸神机妙算,但也毕竟是人而非神,曹魏不乱,他想要北伐成功,终究无能为力。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汉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