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地区有很多史前文明遗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从兴隆洼到赵宝沟再到红山文化,这条独立且完善的文明发展链条,出土于此地的许多玉器中,承载着先民对于“龙”这种崇拜物的最初认知,那么他们会选择什么生灵作为其原型呢?

在查海文化(8000BC)中,除了之前讲的在地面上堆砌蜿蜒长蛇似的土龙之外,还曾经出土过几片非常特殊的陶片,其蜷曲的龙身及鳞片,可以看出在早期的查海文化中,查海人崇拜的龙形象可能主要来源于蛇类。

而到了兴隆洼文化(8000-7500BC)中,“猪首龙”则在此时正式成形。H35是遗址中最大的一座圆形灰坑,在其坑底中部相对放置两个野猪头骨,并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出其躯体。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兴隆洼文化先民,将龙的原形由崇拜蛇,成了崇拜野猪,因而也取材于野猪,在灰坑中摆放的头骨即是其表现。

不仅如此,联系到兴隆洼M118墓主殉葬一雄一雌两头野猪的现象,应当与崇拜野猪有直接联系,然而对于蛇类的崇拜却依然未曾完全消退,其躯体呈现“S”形或略微弯曲正是如此。

兴隆洼这种猪首蛇身的形态,发展到距今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时期,已经相当完整了。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F2出土的陶中的一件龙纹陶尊上就生动地刻画了此类形象。细审尊形器上的猪首龙,长吻上翘,獠牙毕露,身躯亦作“S”形,似与兴隆沟H35出土的猪首龙有着相同的造型理念。 可以看出西辽河地区龙的原始形象,从兴隆洼文化发端,中经赵宝沟文化升华,至红山文化定型,其间经历了3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崇尚“猪龙”的发展系统。

而在这一发展系统之中,龙形本身也存在着两个发展系统。从兴隆洼M118墓主随葬一雄一雌两只野猪,至兴隆沟H35一作“S”形、一略作“C”形,一长一短两条猪首龙,到牛河梁同墓出土一大一小两件玉猪龙,再到商代妇好墓出土一“S”形一“C”形两件玉雕龙。 我们大体上可以发现,,中国龙早期实际上可以分为雄雌两个系统。

从距今8000年中国龙起源,至迟到甲骨文应用时期,凡整体形态作“S”形的龙均为雄龙,而整体形态作“C”形(包括玦形)的一般为雌龙。这一现象,大约在金文出现时消失,雌两个系统的龙一并归于雄龙系统。 因为甲骨文中表现“C”形龙的“龙”字,在金文系统中已经消失。附带说明的是,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的“龙”字,无一不是对野猪獠牙大口的象形写实。

第二,“C”形(包括形)玉龙中,似乎也包含着雌雄两个系统。比如这两件“C”形玉雕龙虽属同类器物,但碧玉雕龙脑后刚鬣高扬长举,头部至刚鬣尖部几达26厘米,与玉雕龙高度相当,整体比例为一正方形;黄玉雕龙体态小,高度为16.8厘米,脑后刚鬣亦很短,仅为7.5厘米,整体造型比例也与碧玉雕龙明显不同。

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一墓出土的两件形玉猪龙,除大小有别外,治玉者似乎也刻意表现一对玉猪龙的显著区别:如大猪龙吻长,小猪龙吻短;大猪龙开口,小猪龙不开口;大猪龙中心圆孔大,小猪龙中心圆孔小等。

总之,在两对玉龙中,红山文化的崇龙先民们对大玉龙要表现阳刚,对小玉龙则追求阴柔,并以此象征雌雄之分。从蛇到猪,有雄有雌,原始先民在虚拟崇拜物上,投射了他们对于天地万物的最初认知,并形成一种极为稳固的文化传统,影响后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