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饰,顾名思义就是耳部的装饰。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种类,门类非常多,功能包括装饰和礼仪两个方面。耳饰出现于新时期时期,商周男女皆穿耳,战国女子穿耳男子不穿耳,秦朝穿耳称贵贱标记,皇室贵族不穿耳,士庶女子必须穿,汉代女子皆穿耳,穿耳是对女子行为的规范,唐朝汉族妇女不穿耳,五代、宋以后女子皆穿耳。本文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7大耳饰。

1、玦 一种形似环而有缺的玉饰,以玉石质地为主,饰耳饰鼻,也可以作项饰或坠饰。佩戴玦可双耳也可单耳,不性别年龄差别。中国新石器时代盛行起来,商周时期纹饰趋于华丽,到了汉代,汉族地区不再流行,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常见。图为春秋双龙玉玦。

2、瑱(充耳) 一种礼仪耳饰,初用于充塞耳孔,后悬于耳畔。男子的瑱一般作为冕冠的附件,女子的瑱一般是“簪珥”,就是把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髻,悬于耳际。瑱诞生于先秦,流行于汉晋,其功用在于提醒人们不可妄听,为人做事要谨慎自重。图为战国蓝色玻璃耳瑱。

3、耳珰 一种戴在耳垂上的饰物,又称耳珠,珰珥等,质地多为玉石和琉璃质,分为收腰圆筒形、钉头形和穿系珠珥型三类造型,佩戴方式有最初的穿耳式和后来的簪珥式和系于耳部3种。汉魏时期3种佩戴方式同时存在,上流阶层多采用簪珥式,明朝时期,耳珰则成为耳坠的代称。图为汉代玉耳珰。

4、耳环 一种环形耳饰,多为金属质料,辽宋时期耳环饰物后往往带有环脚,用作簪戴的细弯钩,宋代略短,明代较长。长期以来,穿耳戴环只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目前关于耳环的最早记录就是晋六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男女。汉族男子不喜穿耳戴环,到了宋代,这种习俗才在汉族女子身上普遍流行起来。图为明代镶宝耳环。

5、耳坠 一种由耳环演变而成的饰物,不如耳环正式,形制多是上部为圆形耳环,下部悬挂坠饰,故名。中国佩戴耳坠的习俗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宋元明时期女子耳饰以耳环为主,直到清代耳坠才盛行起来。图为汉代鎏金点翠花篮耳坠。

6、耳珠/丁香 一种由耳珰发展而来的小型金属耳钉,质地以金银为主,富人多嵌有珠玉,穷人则用铜锡。耳珠固定于耳垂之上,简单小巧,非常适于家常佩戴。

7、耳钳 满族人对耳饰的代称,后特指一种无需穿耳孔的夹钳耳饰。满族旧俗“一耳三钳”,指的是一耳穿三孔,戴三件耳饰,可环可坠,清代无论宫廷后妃还是民间女子都是这种妆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