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不献山海关,清军就永远无法踏上中原大地吗?其实,由山海关入关是清军最近的进攻路线,但并非是唯一的路线。 事实上,清军在1644年的山海关之战前,已经先后5次经山海关西面的路线大举进人内地,进攻明朝。

第一次是在1629年,皇太极率大军亲征,经由热河进军,破长城的大安口和龙井关直人内地,占领遵化,攻陷蓟州,兵围北京。这次人关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极成功施用反间计,使崇祯杀掉了名将袁崇焕,为清军剪除了最大的劲敌。 第二次是在1632年,皇太极率清军由蒙古草原进军,兵抵张家口北面,“列营四十里”,炫耀兵威,迫使明守将缔约讲和,然后收兵而还。 第三次是在1636年,皇太极命阿济格统率大军,破居庸关人长城,直捣河北,一路打得明军狼奔狼奔豕突,与明军作战56次,攻下12城,俘获人畜十几万,后经冷口关出长城北还。

第四次是在1638年,多尔衮由青山关人关,岳托由墙子岭人关,在华北大地上纵模扫荡。明朝督师卢象升率军在河北巨鹿迎击清军,兵败阵亡。与袁崇焕、熊廷粥齐名的抗南名将孙承宗率百姓坚守高阳,也城破阵亡。清军共攻下一府三州五十七县,包括山东省府济南,捕男女五十余万和大量牲畜财物,然后出青山关而归。 第五次是在1642年,皇太极以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率军从墙子岭人关,一直打到山东兖州,又分兵攻陷登州、莱州、莒州、沂州(临沂)、海州,共计攻下八十八城,降服六城,掳男女三十六万,掠黄金一万二千两、白银二百万两,最后由墙子岭出关还师。 从这一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明末以骑兵为主,并无重装备需要驼运的清军要从以上这些路线长驱直入华北,更是容易的多。

明朝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后,多尔衮立即召开王公大臣会议,满洲谋士们力劝多尔衮立即出兵与李自成争夺天下。当时多尔衮对李自成心怀敬畏,认为清军曾经三四次围攻北京却没有攻克,而李自成则一战攻破北京,可见此人的大智大勇和起义军的强大战斗力。谋土范文程进谏,李自成虽“拥众百万,横行无忌”,但屡战屡胜,其志必骄,骄兵必败,“可一战破也”。 明朝降将洪承畴曾长期与起义军作战,是农民军的头号死敌,深悉农民军的特点。他告诉多尔衮,李自成军战斗力虽比明军强,但不足与清军骁悍的八旗劲旅匹敌。于是多尔衮壮了胆,决心出师,率满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汉军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马,浩浩荡荡地鸣炮出征。 他们选择了洪承畴建议的进关路线,不走山海关,而是西经蓟州、密云等地直扑北京,全军轻装简从,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李自成大军包围在北京,一举全歼。 只是在出征的第六天,在途中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乞降使者,多尔衮才改变了主意,率师向山海关进发,并传令将留在后方的红衣大炮火速向前线运送。这样,才在山海关发生了决定清朝入主中原的大血战。

从当时的形势看,假如吴三桂在明朝灭亡后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人关,而是投降了李自成,忠心耿耿地为大顺政权镇守山海关。那么清军按照承畴原定的战略,战李自成不是从山海关西面破长城而入,而是在华北大平原上充分发挥八旗骑兵的野战优势,疾趋北京,形势对李自成起义军将会更加严峻。因为向陕西的退路很容易被截断,李自成军就会被包围在北京。与前三次北京保卫战中的明军不同,李自成内无粮草,外无各路勤王军队,难以固守北京,形势将会比山海关战役严重得多,结局很可能是起义军全军覆没。 据彭孙贻的《流寇志》记载,在山海关一战后,李自成尚有兵马数万,退往陕西。只是随后李自成接二连三地失策,才最终断送了起义军。

总结:由此看来吴三桂的叛投清朝,对李自成来说其实是幸事。清军因吴三桂降清而变更了迁回包抄李自成的原定方略,改从山海关进攻,对起义军的作战打成了击溃战,使李自成得以保全相当兵力。历史没有如果,即使吴三桂没有开关迎清军,李自成与大明朝的灭亡结局也不过是久一点,并不会改变。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能全部算在吴三桂的头上,就想“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褒姒”只是占很少的原因,朝代更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可以关注@赏心乐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