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据日媒报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突然宣布了将继续与中国保持接触。 从东海的近期动作看,东部战区多批舰机在重点海域组织联合训练,频次和画面都很直接,态度就是要被看见。 日本那边也在加码,海上自卫队护卫舰和P-1巡逻机增频巡航,航空自卫队F-15J、F-35A常态警戒,双方在空海的互动更密,僵持状态没有松动迹象。 沟通工具在完善。2023年中日防务热线正式启用,遇到突发可以直接通话,这能降风险,但并不改变各自立场。 回到话术,日本在敏感议题上常用词语调整来降温。有观察认为,未来更可能把措辞改得模糊一些,用“稳定”“沟通”替换激烈表述,这不等于撤回,但能把现场压力降低。 中国的操作会更注重节奏。例行巡航、信息通报、公开权威画面,这些都是透明手段,一方面维持压力,一方面减少误判空间。 经贸层面仍有现实需求。产业链互相嵌套,零部件和设备往来没有停过,这决定了联络渠道不能断,技术和人员交流也需要可预期的安排。 党内动向值得留意。据多家日媒,自民党内近期出现强调对话的声音,为话语降速留出了空间。这种内部调节,有利于给对外表述找台阶。 但西南诸岛的部署还在向前。公开信息显示,日本在那一线增设驻点、改进12式岸舰导弹、加强侦察力量,这些具体筹备不会因为一句话就停下。 从过往经验看,日本彻底收回原话的可能性不高,更大概率是改说法、改节奏,同时把会谈、热线、联络官机制开到位,把风险压住。 对中国来说,稳压并行是基本思路。该说的继续说清楚,该练的持续练到位,沟通按程序推进,时间会形成效果。 这场拉扯不会一夜结束,但节奏在手、信息透明、渠道畅通,局面就能稳住,分寸就能把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