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某房企公司上演了戏剧性一幕:公司准备把核心的房地产开发与租赁业务以“1元价格”转让出去。
顺利重组后,这家公司总资产将从207亿缩水至11亿,蒸发了94%。
作为曾经商业地产股的一员,如今竟落得个“1元卖身”的下场,着实令人唏嘘。
而另一家同样背负巨额债务的建业地产也没好到哪里去,自从4年前一场暴雨冲垮千亿市值后,到现在都还没缓过神。
它曾是河南省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业务网络遍布全省122个县及县级以上城市。
巅峰时期,公司更是创下了千亿成交额与单省份成交破千亿的双纪录。
可如今,沉重的债务压得公司喘不过气,昔日备受尊崇的创始人,也成为人人喊打的“老赖”。
创始人胡葆森,是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工作。
由于工作表现优异,他在1982年被省外贸厅委派到香港工作,这一去就待了10年。
那段日子里,他学着做外贸、结交人脉,并且靠“炒楼花”赚取了第一桶金,最后还当上国有外贸公司的总经理。
胡葆森本可以按既定的事业轨迹去发展,可他却选择辞职回河南老家搞房地产创业。
创业初期,他拉上河南当地的银行,合资创办了建业地产,准备在家门口干出一番事业。
当时,胡葆森在郑州东郊看上一块300多亩的地,计划在这里建造一个最好、最高端的小区。
然而,由于价格过高不受郑州人欢迎,再加上受海南地产泡沫的影响,新推出的金水花园很快就遭遇了“滑铁卢”。
房子卖不掉,银行又贷不出款,胡葆森开局就吃了大亏。
为了让公司挺过难关,他推出了十年还本的营销策略:只要买下金水花园的业主,10年之后可以拿回全部的购房款。
当时广告一出,买房的人蜂拥而至,楼盘很快被抢空,建业的名声也由此彻底打响了。
1998年房改政策来临,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逐年递增的阶段。身边同行都在追求向外扩张,唯独胡葆森把所有的情怀和热情都留在了河南省。
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要将建业的业务渗透到省内的每一个角落。
巅峰时期,建业在河南房地产占有率达到12%,全省每卖出八套房,就有一套是建业的房子。
但真正让建业名声大噪的却是在2019年。
这一年,公司成交额从2015年的165亿提升到1011亿元,销售直接翻了6倍,成功跻身千亿市值。
更厉害的是,公司还创下首个在单一省份成交额破千亿的记录。
当别人在房地产市场争得头破血流时,胡葆森却在河南大本营做得风生水起。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建业除了把心思放在房产上,文旅项目也是他重点深耕的方向。
为了宣传河南,胡葆森豪掷60亿修建了一座文化幻城,里面有20多个不同大小的剧场,都是表演有关河南历史与民俗风情的节目。
这座幻城项目耗时4年才修建出来,而不远处,另一座投资20亿的电影小镇也在悄然绽放中。
胡葆森对文旅的坚持,一半来源于自己对故乡的情怀,另一半也想带动河南的经济发展。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建业地产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一场债务危机正悄然袭来。
过去几年在郑州取得的成功,让胡葆森信心倍增。他把目光锁定在更多三、四线城市,试图复制其成功经验。
他曾表示,要让河南的老百姓都住上好房子,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他后来开疆扩土的信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建业就加大拿地速度,进行激进的扩张。
尤其是2018年—2019年期间,建业新增土地面积平均在1320万平方米,是2017年的3倍。
这些激进的措施确实给建业带来显著的效果,截至2021年,从省会到偏远县城,建业用30年时间实现对河南122个市、县的覆盖。
然而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一片债务深渊。
2021年,建业负债达到1331亿,负债率飙升到94.89%,逼近100%的红线。
彼时,受疫情影响,工地停工、售楼处关门、销售下滑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就连当年6月开业的文旅项目也遭遇6次闭城。
不过,真正让建业把危机摆到台面上的,却是2个月后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受暴雨影响,公司好几个地产项目被迫暂停营业、正在施工的项目也因暴雨冲刷变得面目全非。这两场灾难加起来,经济损失达到50亿。
为了保下公司,66岁的胡葆森,再一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这次,他选择向当地政府寻求支援,一封数千字的求援信成为集团债务危机爆发的开始。
信中提到,公司除了经济损失惨重,还有28000名员工、300多个在建项目以及120万产业工人。如果企业出现停工,将造成数百万人失业。
此外,这两场灾害导致公司销售额下滑了35%,回款下降了40%。倘若资金周转跟不上,企业可能面临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
写这封求救信,就是希望政府能在结清欠款、减免税收等方面伸出援助之手。
由此可见,当时的建业地产早已背负沉重的负担。
其实,在发出求救信后,建业迅速开启了自救模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抛售手上最引以为傲的文旅项目。
作为河南的支持者,胡葆森曾高喊:“建业有能力、有信心成为中原文旅发展的重要引领者。”
他确实做到了,旗下文旅项目多达20个,累计投资超200亿。但眼下为了自保,他不得不将这块心血拱手让人。
幻城和电影小院曾是公司最看重的文旅项目,如今只能转卖给国资。
除此之外,建业通过出租广场、步行街等商业项目,缓解了部分的燃眉之急。
在抛售资产、转租项目的同时,建业也在积极寻求保命钱。
2022年7月,河南同晟置业正式入股,成为建业地产的第二大持股者。
拿到钱的第一时间,公司就全额偿还了当年到期的5亿美元的债务。
次月,首个房地产纾困基金项目在郑州正式启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建业已经有50个项目争取到纾困资金的支持。
尽管尝试多种自救措施,但建业却依然深陷债务泥潭。
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利润亏损了75.6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建业因美债到期无法偿还,在2023年6月宣布正式爆雷。
昔日千亿房企,遭受债务缠身、美债违约等危机,这结局真是令人感慨。
去年11月,胡葆森现身河南幻城召开媒体交流会,正面回应有关保交房、美元债等问题。
面对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他承诺明年年底会完成所有的保交房任务,并在现场表态:“我们坚守阵地,不躺平也不赖账”。
另外对于美元债问题,建业副董事长表示相关重组计划已经在推进中,具体进展将适时对外公开。
足以看出,建业地产在全力推进经营和化债工作,但最终成果如何,只能交给市场来评判了。
如今,市场的住房情况已逐渐走向饱和。企业若继续过度开发,只会造成供需失衡、资源浪费等问题。
各家房企接连爆雷,很多是早期忽视市场风险、盲目扩张所致。
如今想要走出困局,除了化解债务危机、重建市场信任外,更应该顺应行业发展主动去转型。
否则,被时代淘汰的不仅是一批企业,更是一个固步自封的行业。
-END-
参考资料:
1.华商韬略:《中原地产王,被寒气传递成重伤了》
2.澎湃新闻:《建业总裁:政府帮扶措施已落地,50亿地方政府欠款正在沟通》
3.21世纪经济报道:《巨头正式违约,全面停止支付!曾自曝危机向政府求救,三道红线全部踩中》
作者:卓卓
编辑: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