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当了一名知县,步入了官场。当时,明朝和后金的作战中,屡战屡败,已经准备放弃山海关外了。袁崇焕是一个有志青年,于是“投笔从戎”,一个人去关外查阅地形,思考对敌良策。他在回朝之后,向皇帝夸下海口:“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朝廷看到袁崇焕敢作敢为,于是破格拔其为兵备佥事,拨给帑金二十万,其招兵买马,镇守山海关。他也不负众望,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哈尔哈赤也因身受重伤而亡。袁崇焕因魏忠贤排挤,辞官回乡。
后来,崇祯皇帝登基后,设计除掉魏忠贤,重新启用袁崇焕。他面见崇祯皇帝,信心满满地向皇帝保证:“如果皇帝能够满足我的要求,只需要五年的时间,就可以平定辽东。”崇祯皇帝大喜,认为袁崇焕是一个拯救大明的能臣,于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让其便宜行事。
崇祯二年(1629年),也就是袁崇焕被崇祯启用一年多后,皇太极率领十几万大军越过长城,向北京侵犯。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对后金军队围追堵截。遗憾的是,这支后金军队还是打到了北京城下。虽然最后后金皇太极被袁崇焕及各地勤王部队击退,可是袁崇焕却被下狱。公元1630年8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
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袁崇焕传》)
有人说,袁崇焕是千古忠臣,抗金英雄,也有人说袁崇焕是千古罪人,大明(中国)坑得很惨,对中国的“破坏”很大。总之,历史上对袁崇焕的争议很大,尚无盖棺定论。
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所谓的两大罪,就是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
第一个,擅自与后金军议和
严格点,这一点确实没有冤枉袁崇焕。崇祯二年初,明令禁止卖给蒙古物资、米面(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可是袁崇焕却当作耳旁风,还是一意孤行。他综合考虑,为了寻求蒙古的中立、支持,私自和发生蒙古部落交易。而蒙古部落转手就和后金国交易了,米面流到了后金军手里。
从这一点来看,袁崇焕只是和蒙古交易,并没有直接和敌人后金交易,也就不存在擅自议和和味道在里面。况且袁崇焕和蒙古交易米面,并不是吃饱了撑的。他是有着自己的战略目的,想要孤立后金。
第二个,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确实是被袁崇焕私自斩杀的(没有向崇祯皇帝请示),这一点没有冤枉他。毛文龙是明末将领,还是平辽总兵,同样手握尚方宝剑。他是皮岛主帅,在皮岛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在后金后方骚扰,使其不能全力以赴攻打山海关。新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感觉毛文龙狂妄自大,不太服从管教,找了个机会,列举了毛文龙的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
毛文龙虽不太听话,有自立为王的趋势,可是他一直在和后金作战,在敌后打游击。袁崇焕在杀死毛文龙后,也没处理好皮岛的军队,最后出了很多问题。如毛文龙手下的三个大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先后归顺皇太极,被称为“三顺王”。所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太草率了,导致皮岛名存实亡,三员大将叛变。
由以上可知,这两个罪名并没有“冤枉”袁崇焕,他也确实有些问题。可是瑕不掩瑜,袁崇焕的出发点是好的,他真的是为大明而战斗,为收复辽东而努力。他不惜在崇祯皇帝面前夸下海口,说五年内能够灭辽。袁崇焕只是一个人,不是神仙,也是会犯错的,也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只要他的出发点是好的,那就不应该怪罪他,不应该说他是一个“卖国贼”,也不该说他对大明造成了“破坏”。
其实,清朝乾隆大帝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他一句话道出了真相,说明袁崇焕虽有过错,却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并没有对明朝造成“破坏”,不次于南宋抗金英雄岳飞。乾隆皇帝对袁崇焕的评价如下: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是的,乾隆作为满清的皇帝,非常客观公正地看待袁崇焕,认为他能够忠于王事,竭尽所能,和自己的祖先打战,为收复辽东而努力着。他认为当时大明皇帝昏庸,无法匡扶社稷江山,而不是袁崇焕无能。最后袁崇焕被杀,非常值得同情。大明的敌人满清皇帝乾隆都能如此评价袁崇焕,我们更加不能埋怨袁崇焕,最少应该客观对待忠臣袁崇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