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课本里学到的《桃花源记》,是说陶渊明塑造了一个理想型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丰衣足食、与世无争,过着详乐平和的日子。小时候觉得这地方很美好,可随着后世对陶渊明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的深层次解析,小解这才发现了隐藏在这个美好故事背后的恐怖真相。 首先,我们来讲《桃花源记》最大的一个漏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是桃花源人的自我介绍,他们从先秦时迁入此地,直到东晋才被渔夫发现,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与世隔绝500年有余。可是,他们穿的衣服却与外面的人一样,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就不对了啊!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叠起,东晋又罹患五胡乱华,汉人的生活受到了胡人的深远影响,直到隋唐的执政者包括杨广、李渊等都有少数民族血统。因此,当时汉人的服饰也逐渐胡化,虽然不完全一致,但也绝不可能与桃花源人穿的秦衣一个样! 那么,陶渊明的文章里为何会出现这么明显的矛盾?难道是他逻辑不够缜密,是他失误了吗?小解认为不是,相反这或许是陶渊明特意留下的一个突破口,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揭开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目前学者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桃花源代表的是作者对安宁美好世界的向往,是理想中的乌托邦世界,与当时东晋统治下战争连年不断、百姓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了显著对比。可是当我们换一种思路去看待桃花源这个地方时,得到的结果却是更加合理。

那就是:桃花源并不是人间,而是死后的世界,渔人误入了死后世界。接下来我们罗列几点分析。 其一,渔人自桃花源归来后,是“处处志之”,一路做了标记的,可后来太守领着大部队再次寻找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难道一群人的搜寻能力还不如一个渔人?这只能说明,桃花源根本就不存在。 其二,渔人最初发现桃花源时,“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而且这里“初极狭,才通人”,这些特点都非常符合坟墓的特征,圆锥形的外型看起来像一座小山,且入口非常狭窄。 而之后渔人看到的所有景象,都是他的幻觉,他可能被古墓中长期积压的瘴气所迷惑,因此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并且,在渔人进入之后,发现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整,房屋也排列得相当整齐,这又与大型古墓的内部构造相一致。

魏晋时期,战乱频发,不少人都选择外逃避难,而且有能力逃跑的都不是普通人,都是家底殷实的大户人家。桃花源很可能是外逃避难的人修建的坟墓,渔人意外发现了入口,又中了毒气,因此稀里糊涂地就进去了。 其三,在接近桃花源时,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树在古时候有辟邪的功能,经常被当作阴阳两间的连接,而且桃花飘落的季节大约在四月前后,正值清明节,那么这“落英缤纷”究竟是桃花还是纸钱呢? 其四,“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么好的事儿,为什么刘子骥一死,就“无问津者”了?连高尚人士都去找了,普通人应该被激励得更有劲头才对。

因为死后的刘子骥已经去了桃花源!我们不妨来猜测一下陶渊明留这个结尾的意图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提一嘴刘子骥,又为什么说没有人再去找桃花源?很可能时人已经知道了真相。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下去,似乎也没什么不妥的地方。志怪短文的思想本来就有很大的开放性,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能够被轻易读出,所以桃花源至于究竟是美好世界还是恐怖真相,那就由每个人自行判断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