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缅甸蟒的态度究竟有多严厉?从捕杀到安乐死,各种手段齐上阵,却似乎难以根除这一入侵物种。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美国与缅甸蟒之间的复杂关系。

缅甸蟒,作为现存体型最大的蛇类之一,其最大的个体体长可达8.2米,体重高达182公斤,堪称蛇中的“巨无霸”。然而,尽管在美国本土出现了这样的“蛇王”,美国人却对这种巨蛇怀有深深的敌意。相较之下,在中国,缅甸蟒是受国家二级保护的动物,同时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受到严格的保护,严禁捕杀。但在美国,缅甸蟒却成为了被广泛追捕和消灭的对象。

在美国,捕杀缅甸蟒不仅不会受到指责,反而可能获得奖励。例如,佛罗里达州的一名蟒蛇猎人在大沼泽地区捕获了一条5米长的缅甸蟒,并在其体内发现了60枚未孵化的蛇蛋。这并非个案,去年,一个由美国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佛州西南自然保护区捕获了一条5.4米长、体重195斤的缅甸蟒,创下了美国野外缅甸蟒的体长和体重的新纪录。在捕获后,研究小组同样对其进行了解剖,发现了四个未完全消化的动物蹄子和122颗未发育完全的卵。

美国为了有效控制缅甸蟒的数量,采取了多种创新手段。近年来,动物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成年雄性蟒蛇进行定位的方法,通过麻醉后植入定位装置,可以在繁殖期追踪并捕获多条蟒蛇。2021年,这种方法首次使用便成功捕获了7条大蟒蛇,其中雌性被安乐死,而符合条件的雄性则被再次植入定位装置,成为“卧底”。

此外,自2013年起,佛罗里达州开始举办“猎蟒大赛”,并提供高额奖金,吸引了众多参赛者。大赛不仅设有捕猎数量最多的奖项,还有捕猎最大个体的奖项。尽管奖金丰厚,参赛者众多,但由于缅甸蟒善于利用水域和沼泽环境逃避追捕,捕杀效果并不理想。2020年,尽管捕杀了231条缅甸蟒,但与总数相比,这一数字仍然显得微不足道。

缅甸蟒之所以在美国受到如此严厉的对待,与其入侵和泛滥的历史密切相关。原本分布在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缅甸蟒,由于其美丽的花纹和作为皮革的高价值,从上世纪末开始被引入美国进行人工养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饲养成本和风险的增加,许多缅甸蟒被放生到野外。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如1992年的安德鲁飓风,导致养殖场破坏,更多的缅甸蟒进入野外环境。它们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环境,并在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地区大量繁殖。

到了21世纪初,佛罗里达州的野外已经聚集了数万条缅甸蟒。它们的存在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导致许多本土动物数量锐减。2009年,一条缅甸蟒在公园内攻击并吞食了一名2岁儿童,引发了公众的极大恐慌,缅甸蟒从此成为了全民公敌。为了遏制其泛滥的态势,美国采取了包括定位追踪、杀蛇取卵在内的多种措施,但效果有限。

缅甸蟒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动物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原产地可能是珍稀的保护动物,但一旦成为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的破坏可能是灾难性的。美国与缅甸蟒之间的这场斗争,不仅是一场生态战,也是对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反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