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的热河生物群中,科学家们意外发现了1.25亿年前尾羽龙化石中的软骨细胞,这些细胞的细胞核内还留有染色质,这是DNA的存储介质。虽然这听起来令人兴奋,似乎为恐龙的复活提供了可能,但实际操作却充满挑战。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从恐龙蛋化石中提取到了恐龙基因片段。然而,要出完整的恐龙,必须获得完整的基因组。DNA更可能在动物的软组织中找到,但这些组织早已消失,要么腐烂,要么被其他生物消耗。即便骨头,在埋藏后也会逐渐石化,失去有机物质。

研究表明,DNA的半衰期大约为521年,这意味着在大约680万年后,DNA分子的化学键将完全断裂。如果遇到高温、酸性环境或微生物释放的DNA酶,DNA的分解速度会更快。考虑到最后一批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距今超过6500万年,理论上没有DNA能够保存至今。

但这次发现的恐龙DNA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在生物体石化过程中,分子级别的替换作用,如硅化,可以保存化石的精细结构。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从尾羽龙的股骨中提取了软骨样本,发现软骨细胞经历了硅化,保留了恐龙的有机分子。

虽然这些只是残余的DNA片段,不足以出恐龙,但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现代鸟类与恐龙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科学家们正在尝试从鸡身上找到返祖基因,以制造恐龙。鸟类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兽脚类恐龙,它们与恐龙有许多共同特征。

科学家们认为,通过研究鸡的胚胎发育,可以找到返祖基因。例如,鸡胚发育早期的长尾巴特征,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鸡的胚胎能够长出类似鳄鱼的细小牙齿,这些都为恐龙提供了希望。

尽管目前制造恐龙还不可能,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未来或许能够实现。如果你现在就想尝试恐龙的味道,不妨去厨房炖一只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