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可以说是率先走向文明的国都,这也使得,时至如今我们依然能向前看透数千年的光景。 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丧葬文化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如《荀子·礼论》中所言: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这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人认为当人死了之后,并没有彻底消失,在“另一个世界”仍然过着类似活着时候的生活。 于是古人便提出了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这样一来,为了保证去世的人在另外世界可以生活得很滋润,便尽可能的把生前所用的物品带入坟墓,虽然现在看此举不符合科学的,但在古代确实合理的。 因为活着的人总要对死者有所交代,事死如事生也就成为了一件合乎人情的“礼制”。 不过,这种制度在帝王身上却变了味道,生前的显赫,让他们对权力极其贪恋,为了让死后依然荣耀,所以他们就会在即位时,就开始筹备自己死后的归属,所以就兴建了一座座帝王的陵墓。 当然,并不是单单修建一座奢华的陵墓就可以,这些帝王还会尽可能多的带走生前的物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贵重物品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了不见天日的“冥器”。

可是历史这场大戏,并不是只靠位高权重的主角人物就能完美演绎,其中还需要数之不尽的小人物参与。 这些小人物并不能享受王侯将相的待遇,他们在去世后能够得到一副棺材就已经是完美的结局,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棺材埋在地下,为何上面还要堆个小土堆? 看完不得不夸古人是真聪明。 传说 往事如烟,岁月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早已经被时间模糊了双眼,但有些东西却穿越了千年的光景,流传至今。 现如今,在广大农村,我们依然能看到田野中耸立的数之不尽的小土堆,而土堆之下却是难言的悲伤,因为这些土堆是埋葬了亲人的“坟”。

至于说土堆之举的由来,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即便去询问村中的老人,他们也只会笑着说: 从我记事起,这习俗就已经存在了。 其实,在棺材之上起土堆这一习俗由来非常早,传说有两种由来,一则与周武王有关,二则与孔子有关。 商纣王在世时盲信妲己的谗言,说想看看比干的心是什么颜色,导致比干被商纣王挖心而死。

周武王伐纣建立起周朝之后,觉得相比较殷商的正统,周朝终究差了点火候,为此他只能想方设法收买人心,所以便把主意打到了比干身上。 周武王命人找出找到埋葬比干的地方,将其好生厚葬了一番,为了能让百姓远远便能看见自己的仁德,便命人在埋葬比干的地方垒起高高的坟头。 百姓们觉得周武王此举是对逝者的莫大尊重,便在亲人去世之后,效仿周武王为亲人也垒起土堆。 当然这点并不能被所有人认可,而被人们认可的是受到了孔子的影响,孔子的父亲去世很早,他的母亲又是一位妾室,在母亲去世时,父亲早已经去世多年。

为了让母亲能与父亲合葬,孔子便去寻找父亲的坟墓,可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标识性的东西,孔子找起来相当艰难。 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孔子便觉得自己以后还要回来祭拜,总这样找也不是办法,于是便想到了堆起土堆,并在土堆旁边种树。 周边的人一看孔子的做法,也纷纷效仿,毕竟能此举能方便分清亲人的归属,于是便代代相传。 立坟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一生都在追求礼制,在丧葬之风上,他亦看到了无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借用《周礼》进一步深化了立坟的习俗: 普通人起的是坟,贵族起的是冢,皇家起的是陵,圣人起的是林。

至于“坟头”的规模自然也有要求,一般来说,皇帝是越大越好,公侯可建100方步,官员递减,等级分明,不可逾越。 这点也能看出,古人确实很是悲催,不仅活着的时候已经被限制了在社会中所处的等级,而且在死后亦必须遵循地位之差别。 尤其是普通人,能够起小小的一块坟,便已经是去世后的最高待遇了。 说到这或许会有人疑惑,觉得立碑其实已经够用了,为何非堆土堆,其实这点我们从现在农村周围的坟头便能找出答案,即: 有墓碑的地方必定有坟头,但有坟头的地方未必就有墓碑。 这是因为立碑这是一件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资本去为去世的先人立碑,以供后人祭奠。

但是在历史中,普通民众是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他们徘徊在生活的底端挣扎,能活下去就已经极为艰难了,他们又哪里会有多余的钱财立碑。 相比较立碑而言,还是直接堆土堆最为方便。 睿智 由此可见,古人立坟堆土这事,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标识亲人去世后所埋葬的位置,以方便表达后人对老祖宗的敬意,但是在这背后还蕴含着古人的聪明。 土堆的堆法是很有技巧的,一般都是呈现出圆锤形,这是因为这种形状最能保持原状,尤其是能够抗击暴雨的冲刷,即便雨水会冲走部分泥土,但却不会伤及到底部的棺椁。

古人在起坟时虽然会花费很多功夫,但是由于当时地广人稀,野兽通常咆哮在村庄周围,尤其是一些大型动物,它们嗅觉灵敏时常会危及刚刚下葬的人。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如果入土之后却被猛兽破了土,这是十分不吉利的,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古人便会再棺材上面堆上厚厚的土,这样不仅能压制一些气味,更能阻挡野兽对坟墓的破坏。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直接将土堆在棺材之上是非常省力,在放置棺材的时候,通常会刨一个大大的坑,而当棺材放进去时,刨出来的土就会多出很多,直接将其原地堆积,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即做了标识,又省了力气。 当坟头立起来之后,古人觉得在雨雪得冲刷下,坟头的规模会越来越小,久而久之,便会失去标识的作用,为此古人又立下了在清明节要添坟的规矩。

丧葬习俗历经数千年而传承下来,是很难更改的,在人们的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几十年前曾在广大乡村推行火葬,可是最终的结果是,去世的人虽然被火化了,但田地的土堆依然还是有增无减,毕竟入土才是安。#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所以,不能小看田间立起的土堆,那不仅是对亲人的深深缅怀,更是后来人心灵上的慰藉之所。 参考资料:《中国死亡文化大观》、《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历史研究》等。 (图网,侵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